萧何律令:要做官先练字
1907年,一名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发掘出789枚汉简,轰动了世界,并由此拉开了敦煌汉简大规模出土的序幕,时至今日,已出土11批,总数超过25000枚。敦煌汉简,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书法界引起强烈震动,被称为汉简书法。据专家考证,汉简时代大约400年,包括秦代到东汉末期,是汉字字体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时期,也是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通过汉简,人们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可以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就具有汉简遗风,近现代的沈曾植、于右任等书法大家,也曾从汉简书法中汲取营养。
可就是这样令后世书法家无比敬仰,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却并不是由专职或著名的书法家撰写,其只是戍边将士对戍边活动及生活情况的档案记录:有中央、地方发布的号令,调动军队的警备通知,燃举烽火信号的规定,追捕逃亡的通缉令,官吏任免的文书,上下级及同级间互通的公文;有官吏、戍卒及马匹的花名册,各种兵器与生活器具的登记簿,购物账单,借贷契约;有出入关的记录,传递信件的记录及书信;还有人医方、马医方、历谱、阴阳占术、相马刀剑术、九九算书等。
我不能不感叹,汉代是个全民习书法的时代。为什么在那时普通人写的字都能成为被后世敬仰的书法艺术呢?这和当时朝廷的制度有关。据《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也难怪,老百姓字写不好都要被治罪,就更不要说对大小官吏和戍边将士写字的要求有多高了。
当时朝廷为什么要出台这样奇怪而苛刻的律令?《汉书·艺文志》又说,“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意思是古代法制规定,书写必须使用共同的文字,若不知怎么写就要空着,去请教那些老学者。到了衰乱时代,文字混乱错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乱写,是非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汉朝之前,秦始皇虽已统一文字,但短暂的统一不可能使其稳固下来,汉初显然还处在一个衰乱时期,运用法律制度的形式来强制人们规范写字,就不能不说一种政治远见了。即便普通百姓上书的机会有限,而官吏、将士对文字的掌握和规范,却影响着国家政令的能否统一和通行。
萧何的这道“要做官,先练字”的律令,相比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重大改革,也许只是小菜一碟,但对汉字规范的推动及后世影响却不容忽视,过去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呢?直到上世纪末,人们仍然认为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只是随着计算机与打印技术的普及,写字不再被人所看重。今天,不要说官员们不再需要写字,就是我们老百姓间的书面往来,也由机器代劳了。
- 关键字搜索:
-
萧何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M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