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批周取得毛的信任 回到了中共的领导层(图)
揭开周恩来面具 第41集

这里是揭开周恩来面具系列节目的第41集。在这一集我们向大家介绍毛泽东想利用邓小平在政治上挟制乃至取代周恩来;和毛对邓小平的考验。本次节目的部分内容来自高文谦先生的《晚年周恩来》。


从十一月二十五日到十二月五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对周恩来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批判斗争。为了给会议加温,扩大会议一开场,就由唐闻生介绍情况,并传达了毛泽东批周的最新指示和对外交工作的批评,足足讲了八个钟头,调门非常之高,许多用语与毛对刘少奇、林彪所使用的一模一样。诸如:外交部是周恩来的"独立王国",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等于文革前的旧北京市委。仅如此,毛泽东还宣称:周恩来对苏联怕得不得了,如果他们打进来了,他要当苏联人的儿皇帝!

毛泽东这些提法,使整个会议处于非常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使得周恩来明白过来,知道这并不是江青个人在和他过不去,而是毛泽东的意思。如果还不赶紧低头认罪的话,事情只会越闹越大,落得和刘少奇、林彪一样的下场。于是,周恩来不再为自己作任何辩解,而是按照毛的调子,给自己戴帽子,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接受会议的批判。

和中共的历次内斗一样,中共的政治局委员们为了自保,赶紧和周恩来划清界限,表态拥护毛的决定,跟着往周身上泼脏水,上纲上线,痛加批判。在会议的发言中, "卖国"、"屈膝投降"、"目无中央"、"蒙骗主席"等,比比皆是。此外,还有人乘机泄私愤,翻历史老账,借批周来洗刷自己,并狠狠踹周一脚。这种墙倒众人推的场面,周恩来也并不陌生,因为他本人就曾不止一次地扮演过同样的角色。

江青为首的文革派一干人在会议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会议开始时,江青提议经毛泽东批准,成立了一个批周的"帮助小组",由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汪东兴、华国锋六人组成。每次开会前,江青等六人连同毛的两位联络员王海容、唐闻生,都先在钓鱼台开小会,商量在会上如何贯彻毛的意图,引导会议批周。会后,他们又在一起凑着,研究怎样向毛汇报。经过几次会议后,华、汪两人便退出,剩下清一色的文革派一干人,这便是"四人帮"正式形成的开始,钓鱼台也由此成为他们的代称。

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周恩来挨批判期间,当然由王洪文主持会议。周恩来在家等候通知去参加会议,不必再提前到达会场。散会时,他亦"知趣"地即刻离开大会堂回家,因为有人留在那里商量下一步对付周恩来的办法。往日中共的政治局委员们见了周恩来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如今有些人则尽力回避,即使正面相遇也表现冷淡。

会上,一心想在政治上露峥嵘的江青已经不满足于毛泽东所定下的调子,只是批判周恩来在外交上的"右倾投降主义",而是要抢到在政治上整倒周氏的头功,就像毛曾一再表扬过的她在反对刘少奇、林彪的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样。为此,江青仿效毛斗倒刘少奇的手法,把批周的调子提高到"路线斗争"的高度,称"这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同时又把毛在一九七二年初病重时向周恩来交权的事情翻腾出来,指周"迫下及待地要取代主席"。

江青此举,果然语惊四座,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与会者听说周恩来竟然逼毛泽东交权,虽不大相信,但因江青是会上"帮助小组"的主角,而周本人又缄口不语,于是不得不跟着批,纷纷升高了批斗的调门。这样一来,会上的气氛更加紧张,给周加的罪名越加越大。按当时的情形来看,加给周恩来的这两条罪名坐实的话,已非被打倒不可了。

应该说,毛泽东对于一直作为自己在政治上"炮手"的江青心情很矛盾,既欣赏她敢打敢冲的性格,也十分了解她为人的弱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毛虽决意要狠整一下周恩来,但只是想给他点颜色看看,打掉他的威风,并无意彻底打倒他。

毛泽东这样做并非想对周恩来手下留情,而是在政治上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不只会给林彪事件后已经风雨飘摇的政局造成重大的冲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周恩来一脚踢开之后,由谁来取代他的角色来管理这个庞大政府的日常事务。这是毛泽东在林彪事件之后,对周戒心大起后一直在考虑的问题。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毛泽东才决心把邓小平放出来,让他重返政坛。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周、邓之间的个人关系很好,邓小平的复出是周恩来起的作用。事实上并非如此:从政治上来说,邓小平与毛泽东有着更深的关系。邓一直是毛的人,可以说是毛一手扶植起来的。毛很看重这一点,不但在文革之初,就是在后来批邓时,始终都对邓留有余地,提议"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而邓小平在后来否定文革时,压制党内陆定一,胡耀邦等人公开批毛的主张,是因为他与毛泽东的关系太深了,一损俱损,害怕批毛批到自己头上。

至于周、邓两人的关系,虽说从历史渊源上来说,他们很早就相识,但两人间的关系却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密切,原因在于他们在中共党内斗争中的经历大不一样,在以毛划线的站队中立场完全不同。按照延安整风时的划分,周恩来是党内经验宗派的代表人物,而邓小平则是毛派的头面人物。不仅如此,在建政以后的权力格局中,邓更成为毛泽东手中挟制周的一张王牌。

周恩来、邓小平二人同是出身于中共党内的旅欧派,不过当时邓的年龄尚小;而周则在五四运动中已经出名,一到欧洲便很快成为中共党团组织的头头。两人在年龄、气质和兴趣上有不小的差距,明显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回国后,周长期在中共上海中央工作,而邓则在下面闯荡。在中央苏区时,两人又碰到一起,不过周是临时中央派之牵制毛泽东的钦差大臣。而邓则跟毛很紧,成为苏区毛派的头子,跟着毛一道挨整。

毛泽东格外看重这一点,对邓小平精心扶植。在延安整风时,周恩来作为"教条统治的帮凶",遭到整治;而邓则是党内著名的毛派人物,受到重用,一路扶摇直上。尽管邓本人是政工出身,对军事工作不在行,却被委任为统帅二野、三野两大野战军的总前委书记,锋头甚至超过林彪。

中共建政后,毛泽东顾忌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同时又兼政府总党组书记的权力太大,很快便调"五马进京",邓小平是其中之一,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分周的权。八大后,毛更是安排邓以总书记的身份总揽全局,在政治上牵制刘少奇和周恩来。

周恩来、邓小平二人这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经历和在权力格局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两人在长期的合作共事中,虽说不是对头,老死不相往来,但也难以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更多的是井水不犯河水,在表面上客客气气的背后,彼此都心照不宣。毛想利用的正是这一点。

在毛泽东看来,在林彪事件以后,党内只有邓小平才真正具有在政治上挟制乃至取代周恩来的实力,就像当年中共八大以后,指派邓以总书记的身份挟制周一样。不过让毛踌躇的是,邓在文革中曾被打入冷宫多年,他能否不记旧账,甘心为自己听用,成为对付周的一张王牌,还有待观察。这就是毛之所以点名让邓小平出席批周会议的原因所在。此外,老于权谋的毛有意借此在周、邓两人的关系中打入一个楔子。

邓小平在会上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尽管他这时还只是一个列席会议的普通中央委员。为人精明的邓当然看出毛泽东点名让他参加这次会议的用心,是对他的一次观察和考验,期待他在批周的会上作出有分量的发言,讲出毛想要说的话来。只有这样,才能戴罪立功,在政治上更上一层楼,就像只有当他表示 "永不翻案"之后,毛才会高抬贵手,把他从江西的流放之地召回北京一样。

为了让自己的考试及格,邓小平对他在会上批周的调子颇费了一番心思,用心揣摩毛泽东的心事,他的发言切中要害,道出了毛对周的疑虑和担心。

毛泽东非常注意邓小平在会上的态度,而且有意在会前不点明邓是否应作批周的发言,借以观察他的态度。会议进行中间,他专门向王海容、唐闻生了解邓的表现,一再追问他发言了没有。后来,当毛得知邓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在会议末尾出来批周,作了有分量的发言,大为赞赏,高兴地说:"我知道他会发言的,不用交待也会发言的。"不仅如此,毛还一时兴起,想马上把邓找来彻夜长谈,只是因为当时已是深更半夜,一时找不到人,只好作罢。

经过这番观察和考验,毛泽东决定对邓小平委以更重要的职务,以便在政治上挟制乃至取代周恩来。半个月后,他亲自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八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的问题。会上,毛再度点了批周的问题,说: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这回不敢了吧?

不仅如此,在有各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参加的会议上,毛泽东当众又放出文革发动前夕屡屡说过的话来:"如果中国出修正主义,大家要注意呀。"还话里有话地说:"我还可以打一仗呢","一打来,就可以分清,谁是真正愿意打的,谁是勾结外国人,希望自己做皇帝的。"毛泽东并在会上宣布说:"现在,请了一个军师,叫邓小平。发个通知,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政治局是管全部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我想政治局添个秘书长吧,你不要这个名义,那就当参谋长吧。"就这样,邓小平取得了毛的信任,回到了中共的领导层。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