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驱逐马列,再造中华(上)
文章摘要: 孙中山多年来急于寻求国际帮助,以实现自己的“三民主义”梦想;苏联的列宁也急于在中国寻求政治代理人,所以在与孙中山进行“合作”的同时,主要精力是在培养自己的直系力量——当苏联“第三国际”远东支部领导下的“中国支部” 一出现,孙即被旁落,并正式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系统化实践过程。这个“中国支部”,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一、马克思主义概述
1、时代背景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犹太裔德国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分支,比较有影响力的如:列宁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马克思主义和毛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学说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后人发现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和自相矛盾之处。不过与对待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在一些别有用心的后来者们长期有目的的政治追捧和狂热崇拜中,这些都被渐渐忽略和麻木地接受了。
“马克思早年或许出于对社会的不公,对社会底层民众悲惨生活的同情,走上了探索解放生活在社会底层工人阶级的方式,提出了通过阶级斗争获取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从而最终实现没有阶级和剥削的的共产主义社会,创建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生前在世界上并不算很出名,然而过世后,其学说受到许多人的推崇,在二十世纪使世界分为东西方两大冷战的阵营,使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成为了世界第一。
1991年,随着以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大体上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的失败”。---他背离了科学—评马克思/吴大江 www.peacehall.com
2、影响评价
德国地处东西欧发达与落后地区的中间过渡地带,马克思时代的德国实际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封建社会,兼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双重特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家和工人的劳资关系和利益互动才刚刚出现。虽然马克思本人勤于思考,但很难说其思维已完全脱离了农耕意识并达到与工业文明同步,其学说也不一定能符合当时甚至以后的社会发展规律。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的思想不一定是先进和智慧的一样,一个刚刚出现的学术理论必然也是有局限性的。既然幼稚和偏颇在所难免,则需要后人“批判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从来与落后国家和民族有着天然的亲和性,非常容易在次发达和落后地区得以落地生根并成为至尊之教。想来这并不是落后地区人们的智商先天性不高,而是因为那里的人们多数未曾经过文明的洗礼和开化,对生存环境之外更多的事物无法得以亲眼所见,所以也就无法将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加之,世界上的骗局所共有的一大特点,即骗局越大描绘得越接近于真实,越容易让人动心上当,这样,当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不是宗教却超乎宗教的邪恶骗局被人为操纵出现在眼前时,一些不喑世事的人们即如同每一次接受新鲜宗教那样,轻易将其奉为了自身的经典崇拜。
马克思主义带出一批最穷的国家,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愚昧(自称真理、科学)、专制(包括排他、迫害不同信仰者)、暴力、反人性。世界上一些文明未开化的亚非拉国家在21世纪的今天,仍对马克思主义如此崇拜、迷恋,仍有许多国家或政党自称马克思主义为其基本主义和方针,连委内瑞拉一不小心竟大权在握的查韦斯都决计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切让人觉着马克思主义真有点行为艺术的味道。
二、马克思主义的迷雾
1、哲学上
⑴、延伸进化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推理成份大于验证。他认为:人是从猴子进化来的,人身上都有猴子的血统。但如何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将从猴子到人的进化史连成完整的一条线呢?不过这与马克思的思考方式正好吻合,于是进一步将达尔文“进化论”的纯学术观点应用到了政治哲学领域。
⑵、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深受德国当代知名哲学家黑格尔辩证论的影响,认为万物皆由演变而成。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论与自己的唯物论做了个整合,而成就了独出一格的历史唯物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比较偏向科学化的唯物思考模式,偏向无神论和唯物论。两个论点最大的差异在于对物质与意识的看法,唯心论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民主之风 2009-1-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不能成立,更不是规律。生产力是指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能力,生产力所起的作用是改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从人类世界的发展现状来看,应当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政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包含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是母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是子概念,子概念决定母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明显的颠倒因果关系”。---他背离了科学—评马克思/吴大江
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继承的由进化理论就是一个不明自证“清白”的混沌学说,再加上唯物主义的单极性质,加上他站在片面、极端、僵化的角度看问题,仅凭一己想像即想当然地确立以“验证科学”为实证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哲学体系,无视或强性忘却了人类自私性的不可更改性,从而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看不到“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一切(包括所谓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国家制度等)都是由人的需要和知识导致出来并且决定的现实。他的学说缺乏概念的明确性和推理性,违背了事实的真相,背离了科学,颠倒了许多社会事物性质的真相和背离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相。
2、思想上
在错误的哲学观点基础上,以当时的社会现状为基点,将纯哲学理论进行政治化改造,以点代面强行定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纵向往前往后大胆假设,认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脱离实际空想出来“共产主义”的终极理论,相信总有一天,“人类经过演变将因无产阶级思想而彻底解放,完成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而人类的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全人类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关键之处在于:其身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其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马克思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实践奠定了初步理论基础。
3、政治上
⑴、“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
他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状况,对政治理论进行社会化的再改造,认为这几千年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与斗争,私有制社会中对立阶级之间的斗争具有不可调和的特点,所以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万恶之源。
马克斯认为“资本主义将物极必反,无产阶级必将因为思想的解放,逐渐取代资产阶级就有如当初在封建时代末期,资产阶级推翻王室贵族阶级一般。而劳动人口也将成为主角,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只有“以暴力手段推翻资本家的血腥统治,实现工人阶级对社会的领导”才能当家作主。为此阶级斗争必然激烈化和扩大化,于是“阶级斗争”理论成形。这是 “暴力革命”得以产生和出现的前提条件。
于是将其所处德国的工业化初期刚刚出现的“工人阶级”定义为“无产阶级”,并莫名其妙地将无产阶级推向至高无上的顶点,认为无产阶级就是人类世界的核心:“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又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认定“无产阶级”应当是、最终也必然是人类社会的专政(专制)领导阶级。
实现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一定要有团队来领导和代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需要由无产阶级的政党来领导,而无产阶级政党则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个党代表着组织、领导和宣传作用”。
这样一来万事俱备,只差一个团队—“党”的出现了。
⑵、“剩余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的设计,是以身处工业化初期的马克思自身的观察和思考为起点。他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资劳关系和互动状况,认为资本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资本家为了更大化的生产力与利润,势必投资更多的金钱与资源在于科技的研发,而劳工的利益也将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贬低。日后,劳工势必日用品化,进而异化了无产阶级劳工本身的人类特质,成为资本家的人肉机器。
这在当时没有认识到脑力劳动的价值和投资方的经营风险,没有更有效的调和劳资双方矛盾的办法出现之前,本没什么不对。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
1、传播路线图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如幽灵般飘泊了半个世纪无人问津, 西去无望只好东来。中国本来处于与马克思主义风牛马不相及的地球的那一边,最终光临神州大地,其间走过两条路线:
⑴ 、日本路线
在马克思主义传至日本时,日本正值明治维新之后的崛起时期,经历了日俄战略之胜的日本,已初步确定了世界强国的位置。这种不明不白的空想理论已与日本之需不符,注重实干的日本人自然不屑一顾。其实即便在马克思主义最猖狂的时候,也只是“小种性”而难成气候。从后来 “职业赤军”的彻底毁灭,看得出日本民族的高度理性和智慧。
倒是经过一些日本学人和中国留日学子们的学习理解,然后将这股马列之风带到了中国。不过需要强调一点:此处仅限“理论”一项,且到达中国之时也已是强弩之末了。
⑵ 、“苏俄路线”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传入德国之东的俄国,为列宁所用。
当时的俄国处于再较德国低于一个层面的欧洲文明的边缘地区,俄国的国教为基督教的外衍---东正教,列宁具有犹太和蒙古双血统,在固有的农业文明影响下,他和俄罗斯民族接受这种近乎“完美”的新鲜理论,是丰常容易的。马克思主义经过列宁的再加工,形成更加激进的“列宁主义”,后人将其二人理论合称为“马列主义”。
列宁领导的“十月暴动”与德国皇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系。列宁成功后不久,即着手大力推广其“列宁版”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政权模式,广泛建立卫星国和附属国。马列主义此后在世界上风生水起,达到鼎盛。这时正值积弱的中国,则成为其输出革命的首选之地。。
中国当时南有孙中山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北也有继承了袁士凯“大总统”体系的北洋政府。
孙中山多年来急于寻求国际帮助,以实现自己的“三民主义”梦想;苏联的列宁也急于在中国寻求政治代理人,所以在与孙中山进行“合作”的同时,主要精力是在培养自己的直系力量——当苏联“第三国际”远东支部领导下的“中国支部” 一出现,孙即被旁落,并正式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系统化实践过程。这个“中国支部”,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
2009-10-30
(未完待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洪荒
來源: 《自由圣火》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K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