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财力吃紧或令积极财政进退维谷

中国近期一再强调政策取向不变,因经济复苏基础不稳,但在扩张政策预期目标已达的前提下,积极财政政策似正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

刺激经济的扩张政策无疑是把双刃剑,中国在品尝成为本轮金融危机中复苏最快国家的喜悦之时,也面临着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的加剧,以及地方财力明显吃紧,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时的力不从心.

"目前的现状是我们似乎高估了自己的财力,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财力,以为中央能拿出这麽多钱,地方也一定能跟的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家发改委一位不具名的官员称.

中国财政部近期在不到一个月内两次发文,要求加快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明确地方各级政府是落实本地区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的责任主体.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的地区,要相应扣减或暂缓下达该地区後续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预算.

而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3%,收支压力略有缓解,但从数据不难看出,地方本级财政收支入不敷出相当明显,虽有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进行补助,但难掩地方财力不济,投资难以为继的无奈.

今年前三季度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长1.6%,支出9,628.3亿元,同比增长22.6%;地方本级收入23,992亿元,同比增长9.8%;地方本级支出35,574亿元,同比增长24.5%.

**地方财力明显吃紧**

根据中国现行的财税体制是"中央拿大头(易徵收的税种和税源),地方拿小头",然刺激经济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地方财力至关重要.在两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投资中,中央政府拿出1.18万亿,涉及计划资金约30%,其馀资金则取决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分四批下达3,800亿元中央投资,主要投向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以及灾後恢复重建等方面.

前述挂职于中国西部某城市的发改委官员坦称,"中央投资就跟撒胡椒面儿似的,虽然撒向人间都是爱,但一些地方为了得到中央的项目补助,申请积极,开工後却无法落实後续资金,财力弱的地区更明显,尤其中西部地区."

他指出,因各地财力状况不同,一些地区配套资金能力很差,虽然中央代地方政府发了2,000亿元地方债,也不断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补助,同时屡派检查组督查中央投资落实情况,但因政府投资缺乏统一制度安排和全局考虑,"半拉子"工程在所难免,政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表示,一些地方全市财政收入不过4-5亿元,投融资平台动不动就要融资10亿元、15亿元,将来没有还款保证;有的投融资平台,资本金和贷款杠杆达到30倍以上.这种债务信贷,等于地方财政绑架了货币政策,最後还是导致银行坏帐.

中国已启动第三轮检查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情况,将于11月中旬结束.本轮检查将重点突出对投资额度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尤其是铁路、交通、水泥、民航、电力等领域重点工程的检查.

**结构失衡加剧**

此外,结构失衡加剧,产能过剩的痼疾也更加明显.尽管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7%,其中三季度增速高达8.9%,令全年"保八"几成定局,但投资在其中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三驾马车"的不平衡有增无减.

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7.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净出口则拖累GDP增幅3.6个百分点.

而包括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政府官员虽数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态:产能过剩与政府4万亿投资无必然联系,但对于一边强调振兴一边又要抑制过剩,部分行业"大而不强,未富先老"的现状,政府投资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彭龙运认为,在现行体制下中央很难抑制地方的投资冲动,而政府的钱往往是最没有使用效率的,正如结构调整,打破垄断,资源税改革等等,很多年却不见动静,金融危机後反而是连房地产这种最市场化领域也呈现出"国进民退".

上述发改委官员就表示,有的地方对中央投资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突击编报项目,造成一些项目并不完全符合当地实际需要;而有些地方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等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都难以保障,完全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就更加困难.

央行副行长马德伦本周表示,受制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困扰,加之上一轮产能过剩问题还没有完全消耗,国内的经济不振,需求减小,今年二季度有22个行业产能过剩,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加大.

上月末,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文件,明确将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这六个行业作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同时列出了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的行业,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关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