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点文学

"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流派,评为"批评",点为"圈点",而圈点为古代读书句读的标记。"评点"又称"批点",作者一方面在诗文关键处或警策之句施以圈点抹画,让读者得以掌握重点,另则写下对诗文的分析看法,或做总评。若写在作品之天头(阑上),便是"眉批";写于句旁,是为"旁批";注明于篇末,便是"尾批",而不愿多加评述的部分,便在字旁用圈点表现。

评点最早可推溯至甲骨文,在评点符号系统中,首见于南宋黄干〈勉齐批点四书例〉一文,而评点的意义层面,直到南宋吕祖谦《古文关键》一书问世,才由语法意义扩展到批评鉴赏意义。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提到评点正式出现在南宋,目的是取便科举,带有实用性质。评点风潮之所以能在宋代成形,和宋人读书认真的风气有关。宋人读书,讲究虚心涵泳,熟读精思,喜欢独立思考,倡自得悟入之说,在读书心得处,多有题跋或笔记,一旦把这种心得批在所读的作品中,就是评点。

评点存有鉴赏意义,关乎评点家的学养及所下的评语,还有评点的对象为何?因此,评点文学所评者,大抵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故而优秀的典籍往往与评点结合在一起;历来著名的文学家,通常也是出色的评点家。

评点家经过阅读活动,角色由作者转变为读者,用读者的身分对作品进行评点,形成一种再创造的历程,近似西方接受美学之"读者反应理论",从评论中表现其卓越的文学观点,藉以提升作品之艺术境界。

评点文学的特色是重视直觉主观,不似文学理论需要反覆阅读思考和推敲,才能从中加以系统的归纳、概括。评点文学常见即兴发挥、随阅随批,不强调抽象的思考,多以主观评论且形式不拘,通常"诗文评点"以精炼见称,而"小说、戏剧的评点"篇幅较长,较重文采和口语。

评点文学带有美学鉴赏功能,表示文学美感是由文学作品中产生,批评家针对某一特点有感而发,品评得失,有时还加一二考证,作文字上的疏通,故而有赏析的性质,最重要的是能呈现文学自觉的意识,以及对后人评点的影响。


本文留言

作者张晏菁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