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特区精神日渐消散 官员养尊处优

珠海特区曾是改革开放"风向标",如今珠海特区闯劲已不复当年。香港文汇报今天报导,珠海政府常年财力匮乏,新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约束。珠海政府许诺很多优惠条件,但多无法兑现。

报导表示,珠海招商引资与别处不同,以政府为招商主体,但由于政府更迭频繁,以致每届政府招商目标不尽相同,造成珠海产业无法形成产业链条,支离破碎。珠海各行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少。即便在规模大的产业,也多是一两家龙头企业独大,占据行业比例的80%,其余都是不成规模的中小企业。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珠海多年政策摇摆造成的。80年代珠海全力吸引港澳企业,90年代则力吸日韩、台湾企业,21世纪是吸引重化工业等大型企业。但引资时,珠海有个明显的倾向:"有大的,就不要小的"。于是多年来珠海各行业中,都是几家龙头企业独大。

珠海政策向大企业倾斜,迫使很多中小企业迁至中山等地。从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间,珠海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500万元的企业总数,一直在3700家到4200家之间波动。

统计显示,到2008年底,珠海引进的大小项目共有1万7000个,但到2009年,参与年检的项目仅有3000多个,成活率不足18%。

报导说,港珠澳大桥虽然将拉近珠海与香港的距离,横琴开发让珠港澳合作有了新载体,但珠海最终能否抓住这几乎是最后的机遇。

香港智经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朱文晖曾做过一项调查,谘询过数百家香港投资机构,得出的结论是,即便港珠澳大桥修通,香港也很少有投资机构愿意到珠海投资。原因何在?多名港商表示:珠海行政效率慢、审批难。

软实力下降,让再次面临机遇的珠海无比尴尬,成为珠海走出困境的绊脚石。多名学者感慨,珠海如果把握不好,港珠澳大桥即使开通,珠海可能仅仅变成是一个通道,最终是"尾气留下了,经济放走了"。

此外,珠海行政效率低下,早已为珠海市民、企业诟病。据透露,今年上半年,珠海某些政府部门仅完成全年工作的30%。

珠海各经济园区对政府效率抱怨尤其大,一些园区项目,国家、广东省的手续几天就能办妥,但在珠海市的手续反而需要几周。官方项目都如此缓慢,其他更是可想而知。这一切,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珠海气魄和速度,形成鲜明对比。

珠海目前面临高级人才留不住,支柱产业撤离的窘境。30年前珠海是中国青年的"梦工厂",珠海的一举一动都起着风向标的作用。比如,重金奖励科技人员、给优秀企业家发汽车、珠海西部的大开发等,令珠海一度吸引全大陆的热血青年、冒险商人以及在其他地方怀才不遇的科技人员。

珠海还曾创造无数个城市经典语言,例如,"今日借你一杯水,明日还你一桶油"。珠海是中国最早的特区之一,更是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最早给特区题词的地方,邓小平两次视察珠海,第2次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也是在珠海诞生。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本良表示,目前不止珠海,整个大珠三角,包括港澳,在经济发展中都缺乏"闯劲",这种现象在珠海更突出。

他说,"珠海公务员待遇比广、深都要好,以致于他们养尊处优,没有了当年的特区精神,缺乏创新。官员办事拖拉,怕担责任,只看领导眼色行事。"

广东当代经济研究中心杨正浒博士,就是当年闯荡珠海的百万寻梦者之一。他指出,30年前年轻的特区人怀抱梦想到珠海创业,当年的年轻公务员,如今已是40、50岁,没有了激情,公务员体系也没有活力。

杨正浒表示,1994年在朋友邀请下来到珠海。"我朋友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甘肃至珠海创业,当时正值珠海‘科技重奖'人才之时。"那时,珠海对于高科技人才,奖励价值人民币100万元的别墅一栋,还赠1辆汽车。但很多得奖人不久后都离珠海而去,"我朋友仅在珠海待了1年半就回了兰州。"

离开的不仅是人才,还有支柱企业。巨人和金山两大软体公司总部离开珠海,对珠海冲击很大,软体行业一度受挫,珠海成为国际软体外包基地的梦想也随之破碎。

尽管如此,珠海仍然有吸引力,就像30年前,游玩珠三角的人都愿意去珠海转一趟。但心境不同了。过去到珠海是为了创业,现在是为了休闲。

今天的珠海,更像一个风景美过欧洲、闲散胜过英法的"养老胜地"。但特区开荒牛的精神,特区人敢领风气之先的魅力,都荡然无存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