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的相亲说起(图)

前几天我奉命陪一个女友去相亲,一顿饭后,这个一脸厚道的IT男却被我女友斩钉截铁地否定了。理由很简单,因为男方是"打车来的"。

虽然不关我的事,但我还是很为这名只与我有一面之交的男子感到忿忿不平,"车有那么重要吗?已经重要到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幸福了?"


(2008年5月20日,笼罩在余震传言中的成都交通。 摄影:路透/Nicky Loh)

我试图对她晓之以理,我告诉她首先用"是否有车"这个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就是件很错误的事情,其次有辆车开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甚至都不能说明他有车。(我举了前阵子的新闻为例,说某男子借了辆朋友的宝马,带新女朋友去兜风,结果就发生了撞死人的严重车祸。重点是,宝马是借来的。)

不过最后我们都不能说服彼此,我女友还是非常坚定地认为男方是否开车是代表他对生活的一种"要求"。这是不能妥协的。

我很郁闷。因为我觉得不是我有问题就是她有问题,而且问题都还不小。

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想起了孙伟铭,虽然两件事情表面上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孙伟铭当时买车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认为开车能提高他的个人形象,让他的生意开展得更顺利。

"汽车"成了做生意和找对象的公分母。这让我毛骨悚然。

其实,成都是一个多么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啊!城市不大不小,从东到西也不要一个小时(不像北京),地势又十分平坦,(不像重庆),自行车游刃有余,生活工作旅游交通,完全可以搞定。

我就是骑车长大的一代。

(其实,我认为IT男完全可以骑自行车或者坐公共汽车来相亲的。打车在我看来都已经很奢侈了。)

仿佛一夜之间,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却和中国其他大大小小的城市一样,摇身一变为一个疯狂崇拜汽车的城市。我眼见和我一起骑自行车长大的同龄人,拿着不算丰厚的薪酬,肩负着沉重的房贷,争先恐后地成为自豪的有车一族,一边无怨无悔地在不堪重负的大街小巷上堵来堵去,一边凶悍地向空中排放着二氧化碳。耳闻着朋友聚会时谈论起汽车时的唾沫狂飞,神采飞扬,我目睹家乡变成又一个被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的汽车占领的城市。看着自行车越来越少,街道的灰尘越来越厚,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发愁。

当然,对汽车的追求无可厚非,这是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崛起的必然后果,我不否认这其中的刚性需求,我也并不想否认汽车业给我们创造的就业和GDP,但它还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什么呢?

1. 空气糟糕。城市的空气越来越差,由此而导致愿意骑车的人越来越少,谁想天天吸废气?这样恶性循环,骑车的人会更少,开车的人更多。不过,虽然我们可以避免骑车,但你能一辈子呆在车里不出来吗?

2. 人们普遍比10年前胖了不止一圈。

3. 城市交通越来越拥挤。虽然市政府又是设单行线,又是三令五申上班高峰期限制车辆进入市中心,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成都的街道本来就窄,不具备接受这么多汽车的容量,那么多私家车一起上,不堵车才奇怪。

4. 环境污染,噪音污染(刺耳的喇叭声),市容污染(洗车店的污水常流到人行道上),空间污染(汽车经常非法停在人行道上)。

5. 打车去相亲的人找不到对象了!

怎么办呢?我们并不是没有学习的对象,比如说通过征税严格控制开车人数的香港,比如说通过收进城费缓解城市交通的伦敦,都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或者,我该寄望于更新、更绿色能源的早日出现?

所幸,成都的地铁建设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希望开通之后,城市交通能得以喘息。但不知道到时候坐地铁去相亲的人,成功几率又会如何呢?


本文留言

作者(成都)李春晓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