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从"独立自主"到对外依存(图)

 2009-09-03 02:1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对外开放30年,从当初闭关锁国状态下的"独立自主"发展到今天,从能源、原料、生产到销售等各环节,都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只是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之变化,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也在渐渐改变。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制造"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

在20世纪80-90年代中期,在世界各国资本的眼中,中国意味着两点,一是低廉的劳动成本与土地成本,二是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需求。

但近5年以来,国际资本总算渐渐明白了这两点在中国其实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为中国人多,就业机会少,所以才愿意在低工资与低(或零)福利的状态下就业;但也正因为劳动力工资低廉,购买力也就低下,这13亿人当中至少有8亿购买力严重不足。于是中国成了一个内需严重不足、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国家。

凡真懂中国经济的人都为这种状况担心:外贸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一旦国际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比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中国制造"的第一、第二两大市场的美国与欧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下降,外贸这架"马车"就有死火之虞--去年下半年开始,这已成为现实。

以往将近20余年里,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和美国消费大军之间的彼此依存是世界经济一个重大的基本事实。金融危机迫使花钱大方的美国人不得不看紧钱包,中国出口贸易就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今年7月下旬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出现了这样的有趣场景:美国希望中国能有效地提升本国内需;而中国却希望美国经济尽快复苏,美国人多多消费,以增加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

另一方面,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与环境成本并非中国独有"优势",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具有这方面的"竞争力"。当中国国内由于土地成本持续上升并推动其它各种物价上涨之时,国际资本就到其它国家与地区寻找新的"成本洼地",比如越南、印度、印尼、斯里兰卡等国。资本最听利润的话,哪里便宜哪安家。当外资大量中国撤离之时,民众的就业与政府的税收就都成了问题。

中国经济的软肋:能源对外依存度偏高

中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是既互相依存又时有摩擦,这种复杂关系既体现于各种市场份额的争夺中,还体现在抢占能源、矿产和原材料的竞争中。

中国政府需要刺激国内消费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石油需求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已构成中国外交的第三环节。

这段时期内,中国GDP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4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西方舆论认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引擎,直接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走向,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及石油供给安全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看法就是令中国非常反感的"中国能源威胁论"。

石油折射出激烈的国际竞争态势。美国兰德公司在《中国寻求能源安全》这一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全球石油地缘政治以及中国石油资源形势,基本结论是中国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应限制在1/3的范围之内。在这需要靠外部供应的1/3中,兰德公司对中国的建议是:应从俄罗斯解决1/3左右,从中亚解决1/3左右,另外的1/3左右可继续依靠中东。

理解了中国以石油为主的能源需求,也就理解了能源外交为何会成为仅次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的外交政策第三环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是粗放式增长,所消耗的能源比例远远高于中国GDP在全球GDP总量中的份额。 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达到12.4亿吨,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

全球初级产品的全面上扬,无疑与中国对原材料需求的强劲增长有直接关系。中国自己做了个保守估计,仅以钢铁一项计算,到2030年,中国每年消费的钢铁将超过3 亿吨,消耗的铁矿砂将超过6亿吨,这一数量已超过目前全球的可贸易量。

"能源外交":中国外交的第三环节

这种状态决定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国际化有两大主要特点;即石油"走出去"和煤炭"走进来"。

石油"走出去"指中国石油企业出去收购并购国外石油资产,中石油联手中海油频频出手收购海外石油资产,如今年7月以145亿美元收购安哥拉油田,以1,500亿人民币收购阿根廷YPF就是两个大动作。

煤炭"走进来" 则是因为中国煤炭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额的比重将越来越大,2010年可达40%以上。这种庞大的需求足以影响世界能源与原材料市场的价格,并改变全球初级产品市场的供求格局。

作为全球第二大矿业公司的澳洲力拓早在2008年1月就曾经公开预测,中国将在十年内消耗掉全球一半以上的主要资源。在力拓供应的所有铁矿石、铝和铜中,中国消耗的量分别达到47%、32%和25%,成为世界镍、铜、铝、钢铁、碳和铁矿石的最大买家。只有在石油消费方面还落后于美国,位居第二。

基于这一市场预测,力拓持强硬的谈判立场。而作为力拓矿产品最大买家的中国,在价格谈判未达到预期目标以后,以拘捕力拓中国公司高层的方式来应对商业谈判失败这一做法,确实给国际商界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心理阴影:如果今后中国继续采用这类超经济做法,国际市场的供需规则将如何维持?

中国的执政集团越来越现实。他们知道培育中国国内市场任重道远,对中国产品及能源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有清醒认识,但他们也不愿意因为经济上的高度依存而放弃政治上的"中国特色"。今年2月习近平在墨西哥指责外国人批评中国人权状态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可以看作是中国方面的政治表态。

至于世界各国,原来以为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多了一个新的投资宝域与产品市场,没想到结果是多了一个最大的能源消耗大户与廉价商品供应基地。如何调整这种不期而至的关系,是中国及世界各大国需要面对的问题。



注:本文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