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寒冰: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股市大趋势

政府需要一个怎样的股市?要了解这一点,就应该清楚中国所处的大环境:出口下降、内需不足、投资缺钱。激活经济的唯一途径是拉动内需。那么,股市对消费有影响吗?
  
股市对消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次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股市从14000多点一路下跌,公众的消费也一路下滑。等到股市今年3月份在6400多点的位置企稳上扬,美国公众的消费信心也逐渐恢复。
  
中国亦如此。2007年10月后,股市一路下跌,消费也一路下滑,如何拉动内需成为政府最头疼的问题。等到股市从1600多点的位置起来,消费也跟着起来了。
  
股市与消费的联系,何以如此紧密?

股票与现金一样,都是财富的存在形式,并且,股票的快速变现能力决定着,它随时可以转换成现金。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两者的关系了。对消费有真正影响力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包括内生出来的货币,即股市上涨对购买力而言,相当于内生出一部分货币,对股票的持有人而言,相当于个人财富的增长,个人购买力自然也随之提高。
  
个人财富的增加,必然会刺激消费。因此,在美国股市上涨到14000多点时,美国的消费动能非常强。这是因为,在美国人的财富构成中,股票等证券类资产占比较大,股市对消费的影响更直接。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政府在应对次贷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激活股市,把股市从泥潭中拉出来。

因此,2月12日,我在《中国股市已经踏上狂热轨道》一文中写道:未来的股市走势,将超过很多人的预期。疯狂的单边市可能持续交替上演。有关部门炒概念,使得股市在"故事会"中走出令世界瞠目结舌的行情。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陷于被动状态中时,各种利好消息不断出台,在今年7月29日以前,很少看到股市有像样的调整,稍微一调整,马上就会有政策出台,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强势上扬行情。那么,最近的股市下跌,又代表着怎样的玄机呢?

这与决策者对通胀的担忧有关。
  
股市影响消费,当然也与通货膨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中国尤其如此。由于股市会内生出一部分购买力,这些购买力一旦形成消费,就会推高物价,从而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正是由于这一点,每当通货膨胀压力出现时,中国政府就会调控股市,因此,通胀较严重之时,中国股市是没有牛市的。A股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一方面,这次的通货膨胀隐患实际上与股市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天量信贷资金持续注入的结果。另一方面,尽管股市较之1600多点已经翻倍,但对于大多数深套的人而言,这一反弹尚不足以帮助他们解套。第三个方面,股市的这波上涨吸收了多余的流动性,缓解了供求关系,有利于物价稳定。如果没有股市的吸纳作用,资金快速流进商品市场,必然推动物价上涨。
  
很显然,这波股市的上涨,与过去的牛市相比,对通胀的影响力是非常弱的。真正带来通货膨胀隐患的,是天量信贷资金,正因为这一点,央行开始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7月份的信贷投放大幅度减少--全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59亿元,与6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3万亿元的规模相比,降幅高达77%。
  
对于一个资金推动型的牛市而言,信贷投放的收紧,不仅直接减少了股市资金的供应,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一个预期或者一个暗示,即股市的持续反弹开始遇阻。群体性思维或选择,必然影响股市的走势,加之前期众多获利盘欲变现,于是,快速的出逃行为集中出现。A股出现了一波近乎"5·30"事件的暴跌。
  
但是,应该认识到,对于政府而言,它非常需要一个保持稳定或相对坚挺的牛市。

首先,这是融资的需要。这轮调整始于今年7月29日,当天,中国建筑上市,通过A股筹资人民币500多亿元,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交易。新股发行不仅规模大,而且,量也非常密集。如果股市迈入熊市,刚刚重启的融资可能被迫终止,这显然不符合政府的利益取向。
  
其次,如果股市走熊,消费必然受到抑制,而决策层最头痛的内需拉动问题,也可能雪上加霜。宏观经济数据中,7月份工业生产和投资数据明显低于此前机构的预期,特别是出口跌幅再次加大,实体经济要实现复苏,内需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依然脆弱的今天,股市的走向不仅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利益,对政府而言,更是事关经济复苏的大局。
  
在目前阶段,股市出现调整甚至快速的调整是正常的,但股市持续暴跌并走熊与政府的利益取向显然是相背离的。如果承认政府在股市中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经济体,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如何影响股市,是不难想象的。当然,在泡沫已经累积的情况下,政府也倾向于先通过"国家队"的高位变现挤压部分泡沫,然后低位接回,如此一箭双雕之举,立牌坊又增加收益,这必然会加剧股市的波动。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时寒冰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