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玉的神秘面纱(四)--玉的采集(组图)

 

人们对于玉器有着偏爱是由于玉出于石。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生活中,石器是一切生存条件依赖的器物,尔后石器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汰换,玉便在先民的移爱下,脱颖而出。

玉的采集

华人社会虽有悠久的尊爱玉器的文化传统,但是在本世纪科学技术引进玉作业之前,在采矿与雕琢上,都沿用相当原始的基本方法。

人们对于玉器有着偏爱是由于玉出于石。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生活中,石器是一切生存条件依赖的器物,尔后石器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汰换,玉便在先民的移爱下,脱颖而出。

在山一隅─山间凿玉

 

玉有山产水产之分,产地不同,采取的方法自然也不同。角闪玉与辉石玉都属于变质岩矿物,矿脉多分布在崇山峻岭中,所以入山开采是近代的事。

 

而台湾花莲的角闪石玉矿也是在光复以后才大量开采。开采山产玉可以得到体积庞大的玉材,这也是清高宗乾隆时玉雕风格转趋厚大结实的原因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图山子",就是乾隆年间扬州玉工所雕的。一般来说,山产玉是不如水产玉的莹澈,但产量丰富是水产玉所不能及的。

在水一方-河中捞玉

虽然玉矿多蕴藏在山间,但长年累月风化作用,使得山边周围的岩石松动瓦解。小块的玉随着夏季融化的雪水,由高山上滚落而下,沈积在河床上,河中捞玉便成为最重要的采玉法。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代,主要的玉材都是在河中捞取的,俗称"籽玉",或是"水材"。

这些玉子的围岩在山中曾经风化,随着大水冲刷滚落时,所剩余贴附着玉外表的玉皮,已经过水荡砂磨而剥落得所剩无几了。由这些玉璞外表己可看出里面玉石色泽的好坏。另外,硬玉有外皮,软玉是没有外皮。一般所谓软玉的外皮,事实上是玉石经过长期的水冲日晒,在玉的表面成一层颜色,这种所谓的玉皮,在清朝乾隆时代,经由玉工的巧思,创作出许多巧作。

河道里的玉一部分是积存在河底的,经大水冲刷而显露出来。一种是在每年五、六月间,大水暴涨的时候,随着水冲下来。每年采玉的量多少要看水的大小而定,所以采玉的时期在大水之后的秋季最为适当。水材的玉是由河里采取的,也就在水里采玉,当地人便把采玉叫"捞玉"。采玉的大多在秋天明月的夜晚,在河边观察。玉璞聚集的地方,因为反射月光而显得特别明亮,这时候就可以入河捞玉了。

 

如果河床干涸,也可以依相同方法在沙中拣拾,就是所谓的"沙产玉"。当时水中所捞的玉数量多且质地温润。山中开采可采得巨大玉材,但品质较差。前面说过水产玉经过风化滚动的剥皮作用,所剩余玉的部分,自然是致密而温润,与山中石夹玉,玉夹石块再被人力凿而下的山产玉,当然不一样。山材每每是石夹玉,玉夹石,本来就不太好辨认。有些玉石外观总包着一层厚皮,一定要剖开才能知道是否有玉。有些玉石很薄,一看就知道是石或玉。虽然如此,辨识玉石还是需要经验的累积,才能在众多顽石中,找出藏玉的石块。功力高的玉工,不只能用锐利的眼光鉴定里面有玉无玉,还能知道这块玉的成色。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