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制普通职工什么时候明过真相?
因建龙集团控股通钢引起的流血事件,是国企改制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悲剧。建龙集团派驻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军,和通钢那些每个月拿着几百元的工人一样,都是这场改革中的牺牲品。因此,对于吉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喜东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企业个别内退人员及退休人员有抵触情绪,制造谣言,利用一些人员,特别是非在岗人员‘国有情结' 较深,对通钢集团现状与长远发展,特别是即将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困难不了解的情况,激化企业原有矛盾,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员......",很难令人完全同意。
我们看看这近3000 名通钢职工如何能聚集在一起。按照当地政府部门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内退人员和退休人员、非在岗人员、不明真相的人员(按照推断,应该是那些在岗职工,而这些职工,普遍收入较低,还面临传言中将被裁员的命运),这三种人构成了这近3000人。这三种人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建龙控股通钢之后,利益受损。对于这些人来说,什么是最大的真相?他们眼中的真相不是所谓"实行大型化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所面临的困难",而是切身利益的巨大损失。而这个利益,是不失去工作岗位,维持养家糊口所需要的几百元月薪;退休后得到政府补偿的退休金。而一旦建龙控股,意味着国企身份转化为民企,所有的国企职工身份红利消失,在社会保障没有形成有效安全网的情况下,职工的焦虑可想而知。
而谈到国企改革,我们很少在新闻中看到普通职工可以参与企业改制过程的消息,很多国企,职工只享受着名义上的主人称号,却从未作为主体参与过改革的讨论,他们又如何能有机会明白企业改革所面临困难的"真相"呢?从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国企改制的举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另一个真相是:某些国企改革,就是脱离于普通职工的改革,这个改革可能就是以摆脱普通职工为代价的----将原本的职工之于企业的主人地位转化为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成立,企业为降低成本,要做的必然就是裁员、降低职工收入、甩脱退休职工包袱。
从通钢的股份构成中就可以看到这个意图。2005年的新通钢集团中,吉林省国资委持有46.64%的股权,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14.6%的股权,建龙钢铁持有36.19%的股权,通钢集团管理层持有2.57%的股权,几项相加是100%,没有国有股转让给普通职工的份额。本次的股份构成,建龙持股66%,吉林省国资委等其他原有股东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可以肯定的是,延续之前的思路,职工股要么没有,要么是极其少。
吉林省国资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不明真相"的说辞,让人感觉到将普通职工放置于对立面的潜意识。如果改革是以削减普通职工的利益为巨大代价,那么,普通职工则必然成为其对立面,大多数情况下,成为默默忍受的牺牲品。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国企改制过程中,一直充满着各种力量的纠葛和冲突。2005年参股、2008年股权分立的退股,2009年钢铁业宏观形势好转后又开始控股,在建龙集团与当地国资委的博弈中,通钢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个过程中,普通职工成为事实上的"不明真相"人群,那是一定的。
信息不公开、利益不均衡,以至于普通职工利益受损,情绪被轻易点燃,是通钢事件中陈国军悲剧的直接原因。而对于更广泛的国企改制来说,所遭遇的困境不止于此,被指向官商勾结的国有资产流失即是一个至今没有终结的问题。而那是另一个更深刻的话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