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央政治局vs.中央人民银行
昨天(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新华社公布的关于政治局会议的电讯通稿中,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的篇幅占了一大半。其核心部分是:"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掉中国官式语言的枝叶,其关键的政策含义是:中国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将继续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上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这是因为,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在第二季度已经接近中国政府年初宣布的百分之八的水平,但是这种增长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府控制的银行大幅度的信贷扩张所支撑的;中国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不仅没有形成,反而因政府的输血而有所减弱。因此,一旦这种政府的支撑力度减弱,中国的经济增长立马便会停止。正因为如此,中国政府此时此刻绝对不敢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改弦更张。
但是,不少分析家们对中国力度强大的扩张的宏观政策、尤其是快速扩张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风险表示非常担心。这些风险包括:一是目前广义货币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差额加剧,这在宏观经济层面非常不正常,通常是增长质量下降的标志,更是通货膨胀的前兆;二是急剧的信贷扩张实际上已经造成了大规模的流动性过剩,这正是形成近期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的原因;三是在政府鼓励下的信贷扩张,降低了信贷质量,因此中期内银行不良资产上升风险正在快速积聚。
这些担心不仅仅来自研究界,同时也来自一些重要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部门。例如,中央银行研究局的局长张健华不久前在《中国金融》杂志上撰文公开提出,中国政府采取的扩张性政策目前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但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可能不足以推动未来经济增长。建议在保持货币政策总体宽松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微调。大家都知道,在中国特有的语境下,去掉不得不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务虚的部分,张健华这段话的基调是:现行扩张政策带来了风险,不足以推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适时适度进行微调"。
其实,张健华的文章所表达的绝对不是他个人的意见。从今年五、六月间以来,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易钢、现任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等在内的金融高层人士都在公开讲话中对下一步的货币政策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一方面表示在宏观政策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但是与此同时又都把强调的重点放在"需要微调"上面。这在实际上是对进一步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保留态度。
中国的中央银行并没有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利。显然,包括中央银行行长在内的金融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关于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微调"的相法遭到了中央政治局的否决。政治局的否决是基于对"政治稳定"的担忧。因为中国经济即使在保持增长的情况下都无法吸收日益增加的失业大军,一旦经济出现下滑,全面的政治风暴必然会瞬间刮起。但是,在否决了这些金融专业人士们的见解之后,中央政治局对他们提出的经济风险有何对策呢?对策是有的:那依旧是一个"拖"字。他们一如既往地要将麻烦留给后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胡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