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正书简(图)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古代人文资料

马英九日前抛出"识正书简"概念,所谓识正,就是认识正(繁)体字,因此建议书籍印刷体尽量采正体字,而一般书写可用简体字,希望两岸能就此达成共识,与中华文化的古籍接轨。

马英九此语一出,许多人没搞清楚他的原意,以为他要在文化上向中共靠拢,让台湾人也开始学简体字,因此绿营立委蔡同荣痛批马英九学秦始皇搞"书同文",是配合中国的"文教统战首部曲"。

由繁入简易,由简入繁难

马英九后来澄清说,大家误会了他的意思,因为他提倡"识正书简"是"对大陆"说的,不是"对台湾"说的,他希望对岸能有更多人能认识繁体字,而非在台湾内部推广简体字,因为中文字由正入简易,由简入正难,而且马英九一直对汉字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正体字才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色,但大陆因长期使用简体字,许多大陆民众看不懂正体字,因此他才希望两岸能就"识正书简"达成共识。

其实,台湾学校教育虽没教简体字,但台湾人到大陆去看简体字,却比大陆人来台看繁体字容易,因为台湾人在一些非正式的文件上,也会使用简体字来书写,像台湾的"臺"常写成"台";身体的"體"常写成"体";丰富的"豐"常写成"丰";这些字的非正式写法,就与大陆使用的简体子一样。

而大陆一些用语所用的简体字,许多是笔划较简单的同音字,例如,台湾人写"手錶",大陆人写"手表",而这个"表"字,在台湾其它的繁体字中也用,像"表格";而"以後"的"後"字,大陆人写"后",但这个"后"在台湾,大多用于"国王皇后"的"后"字上,这些字虽不同,但读音相同,所以台湾人看到这些词语,念出来猜一猜,多半意思八九不离十。

习惯用语差异较多

两岸人民在沟通上,除了繁简字的差异外,比较会引起误会的,是两岸的习惯用语。早期台湾男人赴大陆旅游后,回台湾常讲一个笑话,因为他们在咖啡厅点一杯咖啡,服务员就问他:"先生,你要不要伴侣?"这句话常令他们感到尴尬不已,以为服务员在做色情媒介,后来才知道,所谓的"伴侣"其实指的是奶精。

因此,马英九还主张,两岸民间应该合编"中华大辞典",把繁体、简体的字词语汇比较陈列,以利两岸互动。他还说,下个月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两岸论坛,应是讨论这个议题的好时机。

像台湾工厂所谓的"生产线",大陆称"流水线";台湾人说"缺货",大陆人则称"断档";台湾形容男人在家做家事为"家庭主夫";大陆则称"家庭妇男";台湾说"马铃薯",大陆则称"土豆";台湾说"高丽菜",大陆则称"洋白菜";台湾人说"坐计程车",大陆人则称"打的";台湾人把计算机的server称为"伺服器",大陆则说"服务器";台湾人说"记忆体" ,大陆则称"内存";台湾说"晶圆",大陆则称"硅片"...,凡此种种的用语差异,不胜枚举。

中华大辞典编纂不易

所以当马英九说,想编这本两岸通用的中华大辞典时,许多经常往来于两岸的人,都觉得有其必要,只不过,这本辞典该用什么方法编纂?倒是一个难题。

因为台湾孩子学中文时,是先学ㄅㄆㄇㄈ的注音符号,所以查字典是用注音符号或文字的部首来查,但大陆人不写繁体字,虽然也可以用文字部首查字典,但是拼音则看不懂ㄅㄆㄇㄈ的符号,因为大陆人是用汉语拼音开始学中文的。

难怪两岸之间来往这么久,许多人都有意整理两岸用语对照表,但这本两岸人民皆能适用的"中华大辞典",却至今迟迟未能有系统地编成。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吴燕玲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