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校舍损毁较政府建筑多4倍

中国1份学术论文报告指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接受调查的54处政府建筑中,有13%(7处)因受损严重无法修复;在44处学校建筑中,则有57%(25处)无法再行修复,是政府建筑的4倍多。

清华大学在去年512地震后会同专家赶赴四川,并与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土木结构方面专家,先后分3批调查建筑震害,并在最近公布这份论文报告,"中国经济周刊"根据报告内容做以上表示。

论文除列出上述建筑震害情况统计外还指出,从建筑使用用途上来看,学校和工业建筑的震害最严重。论文分析,学校建筑结构大多以砌体为主,加上大隔间、大门窗、外挑走廊,有时甚至没有抗震构造措施,导致抗震性能较差。

对于是否属"豆腐渣工程"的问题,论文执笔人、清华大学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副教授陆新征认为,地震校舍损毁严重不是中国地震设防目标和手段的问题,问题在于设防目标和手段在具体地区的应用。

他表示,受国情、国力限制,很多地区的地震设防强度实际上偏低,约在0.5度至1度,应该+1.5度甚至2度。

调查组成员之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冯鹏则认为,单纯品质问题不会造成大规模倒塌,"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室隔间大、墙少,抗震能力比较差,另外和兴建年代有关,1990年代初建的希望小学是按"89规范"兴建,倒塌情况并不严重,而那些不按规范或更早年代的学校,则毁坏严重。

目前中国建造房屋一般都只是满足国家最低设防标准,冯鹏建议,当局应该鼓励业者自己选择盖更加安全的房子,选择更高级的设防标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