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警钟:不要让黑暗历史重演(图)

张纯如父母和斯坦福大学学生活动组织者合影(摄影/李芳)

【看中国记者李芳斯坦福报道】一段年轻女子的历程,一段最黑暗历史的篇章,伴随一幅幅老旧的画面,一张张幸存者的面庞,一段段揪心的回忆,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五月二十日晚,获奖记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放映,凝神的观众无不动容、落泪。影片讲述了《南京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那段人生经历。

1937年12月日本军侵入中国,在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开始了肆虐狂暴的大屠杀,奸淫妇幼,近30万人残死街头,达2万妇女被强奸。当时“南京大屠杀”曾经成为西方媒体的头版新闻,然而很快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被淹没和遗忘。

在1994年的一个会议上,展出了当年大屠杀发生时的一些历史照片,让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张纯如感到,那些照片记录的是活生生的人生命最后的瞬间,而不只是又一具不知名的尸首。强烈的责任感使她无法坐视不管,她要将公正归还那段被人忘却的历史。

她用自己的眼光,亲身的走访调查;长途旅行,寻访幸存者,广泛收集史料。她的书《南京大屠杀》1997年出版,意想不到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受到西方社会和华人社区高度评价和关注。无疑在日本也引发出一场公众的争议。许多著名日本官方人士仍然否认当初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张纯如本人也曾收到过恐吓信。她曾发问,这世上是否还有公正!坚强而勇敢的她继续站出来,为受害者为正义大声疾呼呐喊,直到她生命的最后。

我们难于感受她所承负的压力,我们难于了解她内心的挣扎,我们难于想象她心理的创伤,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子她承担的太多太多,为那段历史,为那些幸存者,为当今的世界,也为未来。她走了。

影片放映后,张纯如的父母和部分观众问答座谈。观众中有来自中国大陆不久的大学生、研究生,有移民美国多年的华侨,也有美国白人,还有菲律宾人,也有日本人。人们共同的提问“我们能做些什么?” ——让更多的人了解,不要将历史遗忘,不要让大屠杀再次发生,不论在哪里。

张纯如母亲张盈盈女士表示,女儿走的年轻太早,他们夫妇会为女儿未完的使命继续努力。据介绍,目前“张纯如—南京大屠杀”这部影片在美国尚未找到有意愿的发行商。而在中国大陆放映上座率不高,由于影片缺乏商业效果。

就读斯坦福大学来自中国大陆的大一学生雪颖,看过张纯如的书,这部影片给她带来更多启示。她表示,在中国很多年轻人只是对日本人有一种盲目的仇恨,但对史实了解不够,而不能客观理性的面对那段历史。

本文留言

作者李芳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