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频繁调动之弊:“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

【看中国讯】近年来,一些地方官员调动过于频繁。《瞭望》新闻周刊调查发现,主要官员随意无序的流动,不仅诱发了执政理念短期化、执政行为浮躁化、执政政绩泡沫化等问题,也助长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腐败现象的蔓延。

"走马灯式"的超常规调动

近年来,北京当局提出了推行官员任期制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官员调动过于频繁、任职难以届满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地方主要官员法定任期未满,就由上级主管部门宣布工作调动,而且这种调动通常很突然,理由往往是简单的一句"根据工作需要"。

在很多地方,不仅县上"一把手"调动频繁,乡镇班子更显突出,几乎是一年一任,往往干不满一届(5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斯亮,曾经随机调查了中国150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城市在2002年到2006年的市长任期中,更换了一次市长的城市有92个,占61.3%;更换了两次的有38个城市,占25.3%;一直在做没有更换的占13.3%,只有20个城市。

一位在云南工作的官员在该地担任"一把手"还不到两年,就接到调令要到其他地方任职。按他的说法,"这几年已折腾好几个职位,有些连屁股都没坐。"

相反,一些主要官员在一个地方或一个职位上任职十几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从而为一些官员编织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网,给小集团或个人谋取非法利益提供了便利。

官员调动过于频繁 助长买官卖官风气

多位受访者认为,频繁调动主要官员,容易制造权力寻租的空间。

调查发现,因为任期过短,有的官员对需要长期规划、长期投入的基础性工作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搞些短平快的"政绩工程",结果给后任留下不少"大窟窿"、"烂摊子"。

北京不少民众反映,现在有的官员到一个地方任职,基本"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着换",甚至有的一上任就活动着如何离开,没把多少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在原领导要走但没走、新领导要来但还没就位时,有的机关很多工作就停滞下来了",北京市直属机关一位年轻公务员认为,"如果频繁调动领导,容易打乱机关的工作部署,特别是一些人,整天就把精力放在揣摩新领导意图上,很少踏实去干工作、办实事。"

官员调动过于频繁还直接助长了买官卖官风气的形成。比如,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上任后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讲要对干部进行大交流、大调整,敛财达 500万元。吉林省白山市政协原副主席、白山市委统战部原部长李铁成在担任靖宇县委书记期间,6年里将全县500余名干部调整了840余人次,平均每人动了两次,收受贿赂114万余元。

据报导,在安徽近年落马的18个腐败县委书记中,很多是刚上任就利用干部人事"洗牌"的机会卖官鬻爵、大肆敛财。

"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

多位专家指出,目前官场中存在的投机钻营、拉票贿选、跑官要官、带病提拔等种种问题,都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这一痼疾有关。

因为"一把手"的个人垄断行为,干部眼光也必然"往上看",关注领导个人的好恶;或者"平着看",关心自己是否"团结"了官场小圈子;而很难"往下看",体察民众的疾苦与需求。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