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温总理已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图)


两会上的温家宝

中国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13日上午闭幕,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一、"4万亿拉动计划"大辐缩水

温总理在会上重新解读了有关"4万亿经济拉动计划"的来龙去脉:"包含通过投资项目的实施,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包括银行的信贷,其中中央政府直接投资1.18万亿完全是新增的,今年在预算中落实5950亿。"

也就是说,所谓的"4万亿经济拉动计划"具体到09年度的当前时段,只能"落实5950亿",且还是"不便公开"的暗箱操作。

原以为"4万亿拉动计划"应该是针对经济危机所制定的本年度一次性的新增全额投入,后来发现决非如此,于是一路打折下来,将其中诸多"新瓶装旧酒"的项目剥离后,认定央府最少起码会直接投入"约1.5万亿"的新增资金,但现在看来连这个规模也被"瘦身"了,至于其余约近"3万亿"的部份,那必然要看中国经济运作的具体情况,看央地政府的态度,看民间的信心而定了。

温总理提到了在"4万亿"计划之外的"储备弹药":"减免税费实际将超过5000亿,达到6000亿;我们提高企业退休工人养老金的标准;对1200万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我们将在三年内使用8500亿实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但在做为主体投资的"四万亿"尚前途未卜时,还是慎言"后续"为妙,不要太急着"反客为主"吧?

如今,这个"拉动计划"已经实实在在地变成"画饼充饥"的游戏了,已经只是一个"远景目标"而已,不知此后还要被"拉长"到多久。如果真是这样,为了更能体现中国式的"经济拉动计划",不如将十年、一百年的正常性经济活动投入资金累积叠加在一起,从表面看起来不是更加"壮观",更能体现我们的"雄心和决心"?问题在于,国民在寄托于政府的最后一次希望万一落空之后可能产生更大的失望甚至仇恨,对国家的长期良性发展有何益处?

二、09年GDP增长8%已成泡影

温家宝表示,"今年是否能够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我认为实现这个目标确实有难度,但是,经过努力也是有可能的。"

GDP从年初要高调"保八争九"到如今"8%的目标"也是成为"有可能的",经济重振的信心已大不如从前,不管温如何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也只能在务虚的口号式言词中表白,却无法跳出中国经济早已"内虚"的实质。

早先曾根据多方资料分析过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即GDP增长8%是中国经济保证正常运转,是社会政治保证基础性稳定的下限值,也即中国的GDP增长8%与国际公认的0%是一个概念,也因此,如果不能保证GDP增长8%这个目标,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会进入实质性的衰退,即中国常说的"负增长"。

有人提出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会在5%~6%间,若据以上定论,则09年中国经济是处于负1%~2%的衰退之中。

从这个数据,我们才可以明白并理解因为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的超常规畸形发展已不复重在,其后衍生出来的种种"附产品",才使中国社会出现这么多的倒闭企业,这么高的失业率,面临这严重社会动乱等等.....

从下边这段话中,更可看出温总理在无奈中已转向空洞无物、思维混乱和不知所云了:"对于8%左右的经济发展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要考虑它的需要和可能;第二,这是政府的承诺和责任;第三,它表明我们的信心和希望。我举个例子,目标不是决定一切的,但是它就像一艘航船中的罗盘一样,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没有罗盘,它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航行,什么时间到达。有一句谚语:这样的船只有逆风,也不会有顺风。

关于实现8%左右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我在报告中已经阐述了。我想再强调三点:第一,中国正处在市场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处在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时期。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如果你到农村去看,我以为,在那里有多少投资都不算多。中国的市场无论从人口和面积来看,都比欧美的市场更大。第二,中国有充沛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众多的人才优势。虽然当前就业存在困难,但从长远看,这是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经过十年多的改革,中国的金融基本是健康和稳定的,这对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可以做一个比喻,如果说美国、欧洲是在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受到影响两条战线上作战的话,那么中国金融要防范风险,但是我们没有拿财政的钱去补金融的窟窿。

相反,在这个时候,金融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贷款。这个数字你们都知道,去年11月份贷款4700亿,12月份7700亿,今年1月份1.62万亿,2 月份1.07万亿。其实,最为重要的就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中国人的心开始暖起来了。我以为,心暖则经济暖。我深知这场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但是我们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就是说你想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要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

三、温总理已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

整个记者会总理多处答非所问,避重就轻的作法,一是中国政治一贯的需要,二确实是在回避中国问题的"硬伤",举例如下:

不谈投资的方向性错误,"衡量公共财政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块民生方向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尽管国家今年打算在三大块上花的钱比去年实际花的钱增加了20%以上,但这三块加起来占今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总额的比重,仅比去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2009-03 -14 10:26:32 来源: 南方网

淡化失业压力,"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9百万人,中国失业大军每年增加2500万人,毕业既失业的大学生人数600万,还有2亿多农民工寻求工作"----温家宝何来"信心"(一) 文正

"中国今年预算赤字达到创记录的9500亿元,地方预算中也首次出现了2000亿元的赤字,事实上中国地方政府存在大量的隐形债务。"多年来,因中国之大,在财政经济上足可以让政府"拆了东墙补西墙",进行国家内部一次次的危机转移,使人一时无法得出国家破产的可怕结论。可是,假设中国是北欧的小国-- --冰岛,那是什么现实呢?

因为既有的体制性缺陷所形成的腐败低效,使本次的投次实施过程无法保证公平公正有效和透明,其最终结果也必然令人生疑。

本次投次无法保证不突破中国18亿亩耕地的红线,及此过程过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整个经济重振计划无法保证能使中国的社会矛盾贫富差距和社会动乱状况不进一步扩大。

总之,现在说温总理已对09年的中国济失去信心,不如说温总理的心里一直是这样认定的,此前只所以没表露出来。正如他说的,那是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这个"信心",明显地是针对国民而言,以图起码让国民"不灰心",尽量多花钱,高消费----可国民的信心来自于政府,政府的表现注定了国民的信心,当政府还处于"只唱不练"的情况下,在经济危机之中本来就处于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国民连基本的生活尚且难以为继,不存在"启动内需"进行"爱国消费" 的基础和条件,所以这个说法只能是一个梦想。

政府的信心、诚心加实力才是经济翻盘的本钱。温总说"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财政的投入,而且越快越好。"从现在谨小慎微的动作上看,温手里的底牌确实已经不多,也或者是无法调动协调各方权贵利益而无从下手进退失据,只能在"可行"的范围内进行点滴修复,而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心暖则经济暖",还要加上后半句"心寒则经济寒",还有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在国人的信心尚存之际,最合理最快速地加大政府投入和落实,才是政府当前的要务。

四、亡羊补牢需要真诚

我从不怀疑政府在根据政治需要而制造轰动效应方面的手法和胆量,如5-60年代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以使中国的每亩土地凭空产出十万粮食,到头来却饿死人无数;近十几年来一直超出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却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就业并让穷人彻底脱贫;本次为了稳住"国民信心"而口吐莲花,大笔一挥,这 "4万亿拉动计划"即轰然登场,可如美丽的烟花般一闪而过便要悄然而逝,怎不让人"窝火"?

多年来政府只图眼前一时的经济增长,看着二位数的数字难免自鸣得意,却从没有为国家的长久发展设计一种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更不注重对与经济配套的政治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只站在祖辈的成绩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到危机忽然来临才着急上火,才发现中国"也需要内需",才可能慢慢懂得中国人"也需要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尊严",但就怕一切为时已晚。

"经济拉动"是在危机中求生存,是在生存中求发展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务实性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欺世盗名之举,当然也不能再犯那种"大跃进"式的数字政府的低级错误,这一是为在逆境中绝地缝生,二更是为了从危机中看到中国的将来,为此后若干年的经济恢复以及更长期的发展,借此"毒蛇噬手"之机,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来重新规划国家前途,为未来打好基础。

亡羊补牢犹未晚,现在的一切动作,皆是在弥补过去政府工作的失误和不足,但从种种表现来看,一方面因不注重良性发展的安排而没有任何的应急条件,使政府颇感力不从心,另一方面面对呈燎原之势的各种危机,政府也还是在用一种"应付、侥幸"的心态来化解,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用一贯的强势制度和军事化管理的办法,意图靠高压来渡过危机,却并没有真正拿出诚意来,拿出权贵们深蔵"后室"的真金白银来与国民共渡难关共享财富。这样的态度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使代表权贵集团的政府诚信度下降,并持续加深早就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引发一定层面的社会动乱也极有可能。

"取火莫若取燧,汲水莫若凿井",温总理对好多大道理之理解是非常透彻的,希望在实际工作上也能竭尽全力尽力而为,"通过财政的投入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不要再辜负国人的一片拳拳之心。


2009.3.14.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荒原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