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清华天价总裁班:培训中心被指只管盖章收钱

 2009-02-18 08: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清华大学"总裁班"身价千万的公司老总,办学合作者揭内幕,当这几个看似无关的关键词碰撞出"火花"时,情况会怎样?

于博的诉讼,知情者的现身,将以往各取所需,你情我愿的高校继续教育,一下子推到社会放大镜下.与越办越多的培训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续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严重缺失.

视点调查

于博,辽宁省沉阳市一家贸易集团总裁,花3.7万元上了清华大学的"总裁班,自觉上当,打了一场备受社会关注的"培训门"官司,一审落败.

就在于博郁闷之时,张某的出现可谓"峰回路转.这位某知名大学"变革管理与领导潜能开发高级研修班"项目负责人,除主动联系到于博表示声援外,还准备和与自己有培训协议关系的那所大学对簿公堂.

于博的诉讼,张某的现身,将以往各取所需,你情我愿的继续教育,一下子推到社会放大镜下.

"这很可能成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只是一场口水仗,名校的金字招牌与金钱之间的眉来眼去,也将变得不那么热辣和赤裸.

有的学员一天课也没上,也拿到了结业证书.在整个过程中,某些大学的培训中心基本上只做两件事:盖章和收钱

尽管名校"总裁班"如今已是多如牛毛,但被推上法庭的,清华大学继续教育总裁班拔了个"头筹.

事情还得追溯到一年前.

2008年1月,于博花了3.7万元后,成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总裁班"学员.开班后,招生广告中承诺的林毅夫,郎咸平等多名专家,学者均未到场授课.而且,教师整体素质不佳, 60人的小班原定"增肥"为170人的大班,教学组织管理混乱,授课时间严重不足.

同年10月,于博以个人名义,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牛年的大年初一,他收到法院的判决书.

因为所提供的"总裁班"招生宣传的网页资料,不是从清华大学及其继续教育学院正式的网站上下载的,清华大学否认与这些网站存有合作关系,所以证明 不了清华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进行了虚假宣传,而对于研修班教学质量到底怎样才算合格,缺乏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针对他提出的教学质量问题,清华大学已进行了 答复和整改,所以,法院认为"并不足以认定清华大学构成违约.

胜利似乎偏向了清华一方,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

就在于博为如何搜集更多的证据以备上诉之需时,张某主动浮出了水面,作为合作方,他具有揭开高级研修班头上"神秘面纱"的能力和"资本".

张某说,办研修班双方合作最核心的是利益分成.按照他与校方的协议,如果招生人数达到45人,所收学员学费按如下比例分配:甲方(某大学培训中心)占60 %乙方占40%,如果招生人数低于45人,乙方坚持开班,所收学员学费分配比例甲方视具体情况要高于60%.

实际上,张某只招到了27名学员,最终,某大学培训中心收取学员学费的72%,张某获得剩余的28%.每名学生的学费是32800元,算下来,某大学培训中心共分到63万余元,张某得到24万余元.

按照张某与培训中心的协议,教师讲课费的上限为6000元,然而,在张某看来, 6000元远不够.

"优质老师的身价在业内基本上是公开的,一流院校的博导每天的报酬1.5万到3万元,上过电视的更贵一些.张某说,他曾与校方商定了一名这家名校的老师来研修班授课,课酬为一天1.2万元,但人家嫌低,不来,顶替来的老师只提交了一份未完成的论文,还说"这种总裁班懂什么法律.

"如果我像其他高级研修班的中间供应商一样,为了赚钱,师资,课件等都不保证,就有可能出现于博诉清华大学这样的事."张某无奈地表示,他为研修班找的都是国内一本院校的博士生导师,为此,办这个班他赔了二十多万元.

在张某提供的他和某大学培训中心签订的有关协议中,作为甲方的培训中心有四项权利和义务:审查学员入学资格,负责为学员发放录取通知书并备案;审订乙方提交的教学课程方案;审查乙方所联系的师资人选;负责学员的成绩考核,向全部课程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他们做到了几点呢?据我所知,有的学员一天课也没上,也拿到了结业证书.在整个过程中,培训中心基本上只做了两件事:盖章和收钱.就连那张鲜红的结业证书外壳都是我花5元钱从小卖部买来的. "张某有些愤愤地说.

上"总裁班"的,大多数是成功人士,希望借此结交一些生意上的朋友,这本身也是这类培训班的一个卖点

面对一些知名高校接连曝出的高级研修班纠纷,一位培训学校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根源所在: "都是高额利润闹的."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各高校周边,有一批靠专门推广大学课程生存的公司, "保守一点算,与清华,北大等名校合作的公司,估计有百家以上,做得比较早的都赚到了钱. "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收90人的"总裁班,每人收2万元学费,总共上20天左右的课,平均下来,每天学校收取的学费近9万元,但讲师费和其他费用加起来,平均每天4万元都不到.

面对如此"名不副实"的"名校"天价"研修班,为什么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呢?从几位就读过名校研修班人士的回答中,记者发现了一些奥妙.

喻先生,北京某建筑企业总经理, 2006年3月报名参加了一所名牌大学的"总裁班.学费近两万元,学期为一年,每两个月上3天课.全班有90多位学生.

"虽然是在那所大学校内上课,但是上课的老师并不是那个学校的.这个班实际上就是挂靠在那个学校下面的."喻先生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即便如此,他也不后悔,因为他报名主要有两个目的:学习和交友.

喻先生说,虽然最后没学着什么,但朋友还是交了些. "选择这种'总裁班"的,大多是企业老总或地方官员,算是比较成功的人士,借此也可以结交一些生意上的朋友,也算是这种培训班的一个卖点吧. "

行业标准和相关法律保护缺失,特别是对于高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在法人结构,组织形式,运行原则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

据了解, "继续教育"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的.随着"终身学习", "学习型社会"的理念被公众认可,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2000年,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协会成立,作为其日常办事机构的秘书处也设在清华大学.而来自清华继续教育学院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仅2007年在该校参加面授培训的人数就达5.9万人次.

不过,在"于博诉清华大学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中担任清华大学代理人的陈建民教授向媒体坦言"实事求是地讲,现在大学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继续教育的义务,对继续教育应该怎样管理,是整个教育界要思考的问题. "

除了自身的律己,爱护名誉外,社会上林林总总的研修班的外部监管情况又如何呢?

北京市教委96391热线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以非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机构,不属于教委管理范围.按照规定,短期培训班,培训中心等培 训机构在结束培训时,如不向学员颁发诸如毕业证,等级证等具有国家承认效力的证书,就不需要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也不需出具教育部门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 许可证".

北京京银律师事务所律师邓云林告诉记者,与越办越多的培训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继续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存在缺失问题.尽管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中都有关于公民参与职业培训的规定,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三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 继续教育的工作.但这些都是原则性的规定,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特别是对于高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在法人结构,组织形式, 运行原则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

记者手记

现在普遍存在利用名校牌子,将具体的教学任务外包给企业或者个人,进行利益分成的培训模式,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完全按商业化操作.一些名不副实的继续教育确实损害了名校的声誉.

采访中,不少法律专家认为,出台相应的,有配套实施细则的法规,是根治这种现象的最有效办法,尽管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办到的.
来源:法制日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