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专栏】 评李白《静夜思》的版本差异(图)

有关李白《静夜思》版本的差异及对诗中个别词语的解释,最近在网上引发了一番讨论。笔者想对此事谈谈个人看法。



(网文)中国唐代诗人李白诗作《静夜思》在日本同样脍炙人口,不过,文字表述却略有差异。日本东京一名华裔初中生为此刨根究底,解开李白诗句日中版本不同之谜。

《静夜思》在中国语文教材中通常记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在日本汉文中,这首诗记为:"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共同社26日报道,初中三年级的华裔学生相木将希发现上述差异后,决心问个究竟。他和同学咨询了日本出版商,但对方回答"不清楚"。于是,他们通过互联网查询、致信中国学者等方式,终于得知中国现在通用的《静夜思》系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经过改写,日本汉文表述则是李白作诗原文。

其实《静夜思》的版本差异问题在学术界是知道的。最早更改《静夜思》原文的是明•赵宦光(校)、黄习远(补)的万历刊本《万首唐人绝句》:"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后是清•康熙年间沈德潜(1673~1769 )编选的《唐诗别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最后由清•乾隆年间蘅塘居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采纳了以上的两处更改,将其定稿为我们所熟知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出版的所有唐诗的版本以及由康熙皇帝钦定的《全唐诗》,《静夜思》的原文均为: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就有一位中国大陆的知名学者撰文肯定了《唐诗三百首》的改法。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对李白《静夜思》原文的修改,恰恰是将李白交代得很清楚的场景搞模糊了;并由此引发了近代的一些学者对诗中个别词意的争议。

我们可以再读一次李白《静夜思》的原文;由原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勾勒出当时场景:诗人睡到中夜醒来,在睡眼朦胧之时,把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霜了,就在这一愣神的工夫,抬头看到了窗外或门外的山月,低头思念起故乡。为什么会触动思乡之情呢?因为在故乡看月亮的时候,它是在一片原野之上(或者是在树梢之上)。由"山月"这两个字我们也可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是在山中或山区独居时写的。

另外,诗中有"霜"这个字,不见得写诗的季节就是秋冬时节。笔者认为更有可能是在夏季;也就是:夏天,诗人睡到中夜醒来,在睡眼朦胧之时,把床前的月光看成是霜了,诗人正在奇怪,夏天床前地上怎么会结霜呢?这时,举头望见山月,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不是霜,而是月光。

可是,由于明、清时期个别文人对李白的原作自作聪明的更改,把李白本来交代得很清楚的场景搞模糊了,使后人在赏读此诗时对意境的理解把握不准,以至于连现今的学术界都对此诗的解读争论不休。

前不久,有一位学者在CCTV的《百家讲坛》上讲解此诗时认为,诗中所说的"床"是马扎儿。他的理由是唐代的门、窗都很小,特别是关着的时候月光照不进来。因此,他认为应该是诗人拎了个马扎儿到院子里,坐在月光下思念故乡。


(马扎儿)

两天前,笔者跟一位八十多岁的退休老教授谈论此事,这位老人家听了后哈哈大笑,说:"这位学者可能是没经历过‘旧社会',以为‘旧社会'的治安一定比‘新社会'更差;所以认为古人睡觉时一定都要紧闭门窗。李白当时在山中独居,孑然一身,有必要这么做吗?"

其实,我们可以按那位在CCTV《百家讲坛》上解读此诗的学者所认为的场景再走过一遍,就明白他的观点符不符合道理了:诗人拎了个马扎儿,从屋里走到院子里,这时明知道头顶有明月,明知道遍地银光,却故意装着看不见;等诗人坐在马扎儿上了,才说,"啊!怎么满地都结霜了呀,啊!原来不是霜是月光呀,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不是在骗人吗?!有这么做作的吗?我们都知道,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喜爱李白的诗,是因为李白的作品是他内心自然情感的流露,很真实,也很敦朴;也只有这样才能触动人心。这位学者这么解读唐诗,不等于告诉人家,写诗可以做假,意境可以虚构。当然,要怎么写诗,那是一个人的自由;但是笔者觉得,要把诗写好,还是应该多像古代的名家学习,在真、善二字上下功夫。

围绕《静夜思》这首诗的一些争论,笔者就不想再说了。笔者认为,明清时期个别文人对李白原作的更改,是极不严肃的做法,那是虚荣心和显示心做崇的结果;说白了就是想让人知道:我能更改诗仙的诗,而且改得这么好,我多了不起。其实,更改过后的诗是好是坏,见仁见智,笔者的这番评论也只是做为各位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本文留言

作者明珠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