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高材生运气好:月工资近1000元(图)

 

即将于下周一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刊登题为《拯救中国梦》的文章,认为随着中国过热的经济开始冷却下来,一向被视为就业市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正感受到就业之艰困,在这个牛年,肥缺看起来可不那么多。

大学生肩负两代人的期望。

甚至高材生也"降格以求",争相赴二线城市找工作。最近,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在一个招聘会上,找到南京市的工作机会,虽然工资远远低于预期,却也算运气好了。"每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人民币",一位管理系的田姓学生如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尚有150万人至今尚未找到雇主。今年夏天,逾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由此看来,就业不易 ,中国梦有隐忧,尽管大学生仅占中国劳动人口的很小一部分,大约6%,然而象征意义很大。

在北京一家大学就读的龚爱凌(音译)是其中一例。她来自中部农民家庭。她五十九岁的父亲靠每月当厨师175美元收入养家。"我们没有退休金或社会保险,我们老的时候就靠孩子",他说家里已经为她上大学支付15000美元。为未来投入的赌注不能算少。

问题还不仅仅是金钱方面的,一位在广州执业的心理学家魏志中(音译)说,"这一代的父母没有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于是要在下一代身上实现。"他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肩负两代人的期望,如果大学生及其父母失去信心,很易令社会产生感怀不遇与玩世不恭的氛围。

如果政府努力创造就业机会,中国梦应该可以延续,尽管可能不如以前般靓丽。政府除了采取措施刺激经济,还为大学生就业举办招聘会。

不过,今后的大学生势必进入复杂的白领工作市场,适应经济景气循环周期;他们将比父辈生活的更好,也有能力照顾年老的父母。然而,轻而易举就可赚到大笔钱的"肥年"岁月已经不再,中国领导层亦须帮大学生们适当地调整其预期。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