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治”正名
——“政治”的正统内涵
(一)“政治”,在中国古代是两个词,“政”是一个词,“治”是一个词,两者往往单独使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往往是一个字作为一个词,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以单字词为主。只是发展到现代了,双字词才多起来,变成以双字词为主了。于是“政治”两个字也就合起来成为一个词,也就是说,合起来使用的“政治”一词是现代的名词。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政治”一词的内涵呢?
“政”的左边“正”表音,同时也表意,右边的“文”表意,合起来看,“政”就是以“正”道,以立身行事的正,以“文”的方式而不是以“武”的方式来管理社会。中国文化原本是神传的文化,古代的君主都是信天敬神的,“政”的内涵是要帝王以“正”道来管理他的国家。
“治”表示管理良好的社会状态,与“乱”相对,所以“治”是“政”的结果,有“政”才会有“治”,失“政”就会失“治”而生“乱”。中国古代往往把“兴衰治乱”放在一起来谈,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是“政治”一词的正统内涵。
(二)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保持了“政治”的正统内涵。举例来说吧,中国古人的基本人生理念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就是一种从自我做起,从“正”身做起,逐渐带动他人、不断向外感化带动的模式。身不修,不能齐家,家不齐,不能治国,国不治,不能平天下。所以要平天下,归根到底要从自身的“修”为做起。中国古代最为推崇的“尧舜”之君,就是这样做的典范。在孔子删订的《尚书》第一篇《尧典》中记载了尧帝的管理方式,就是这样的,“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你看,尧帝就是从自身的修德开始,然后亲睦“九族”,然后安抚“百姓”,最后才达到协和“万邦”。《尚书》开篇就是这个“尧典”,可见其位置之重。
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这种理念是诸子百家的基本理念,即使是兵家学说,虽然强调“兵者,诡道也”,但也强调为将之道,要从自身做起,体恤士卒,才能决胜千里。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很重视修身,从小对皇子的教育都抓的很严,特别是清朝,对皇子教育的严格成度要远远超出一般的平民子弟。另外从历代皇帝对自己老师的敬重成度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修身的重视,许多皇帝,如商汤、周武,都是把“师”称为“父”的,就普遍的情况而言,皇帝的老师始终是一个极高的职位,“太师”往往与宰相平级,从中可见一斑。
现代人往往认为古代的皇帝很专制,其实古代的大多数皇帝要比现代的许多政治家自律、开明的多,皇帝每日都要举行朝会,与群臣议事,皇帝都有谏官。
从历史经验来看,也是这样,治理好的朝代,一定是皇帝本身很“正”,然后是大臣“正”、百官“正”,然后是百姓“正”,从而使外夷怀服,天下亲和、太平。如果皇帝本身不“正”,就一层一层的导致混乱、腐败,最后是亡国、灭家、丧身。
这就是中国人对“政治”的最基本理念。
(三)
“政”的右边是“文”不是“武”,这也是传统“政治”理念的一个基本内涵。
如何理解“文”呢?孔子认为夏代以“质”胜,商代以“文”胜,而周代则是“文质彬彬”也就是“文”与“质”俱胜,所以孔子说:“吾从周”,就是说他更选择周代的治理方式。在这里,“文”有形式的意思,就是要有与“质”相应的文明形式。所以“政”就是要以文明的形式来管理,如周代以礼乐来管理社会,那真是千古楷模。
“文”与“武”相对,历代中国人有“文治武功”的说法,有“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说法,也就是说“政”一定要用“文”,不能用“武”。“武”就是暴力,就是强制,就是杀伐,这是最令人厌恶的。秦始皇就是用“武”统治天下的典型,所以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一直被历代君主引以为鉴,作为反面教训的典型,被中国人鄙弃了两千多年。
中国人的“文化”二字,其实也是两个词,就是用“文”来“感化”的意思,皇帝用“文”德感化诸侯、大臣,官员用“文”德来感化百姓,“中国人”(中原人)用“文”德来感化外国人(“外夷”),从而达到“平天下”的太平盛世。这种模式多好啊!如果全世界都以这种理念来搞政治,天下一定会太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为
來源: 看中国来稿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9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