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研究与台澎研究(三)
笔者受教于梁嘉彬教授,看到梁老师独排众议,提出丰富的論证,认为三国「夷州」,「隋代」流求不是台湾而是今之琉球。梁老师几乎是以一人对众人,所提立論其它学者无法驳倒。比较客观的人则改口而言,「夷州」与「流求」的所在,有二派說法,「台湾論者」与「琉球論者」。
在这样的启发之下,笔者继续探讨,得到不太一样的看法:
三国「夷州」与隋代「流求」,都泛指中国东方台、澎、琉诸岛;但是从三国时代到隋代,中国人可能知道东方有岛屿,但没有能力航行到台澎或琉球。到了宋代,中国航海者到达澎湖,称其地为「彭湖」;宋代「流求」与元代「琉球」改指今之琉球群岛加上台湾岛;但宋元之人來往「琉球群岛」,熟悉其地;至于台湾,不曾登臨,只有传闻的模湖印象。明初分琉球为「大琉球」与「小琉球」,前者指今琉球,频繁來往;后者指今台湾,认为:「其人麄俗,少入中国。」与中国,「不通往來,不曾朝贡。」明代中晚期,中国人始渐入台湾。
以文物考古方法,可以重建被遗忘的台澎歷史
以文献资料探索歷史,受限于文字材料,常常遇到研究瓶颈,无法突破。若有其它有效方法,有机会超越。笔者受过文物研究训練,发现陶瓷是非常有效的歷史材料。
人類的活动,必会遗留若干器用或物质;而诸种遗物,大多腐败或风化而消失,如人体,如木器;但少部分对象,成分特殊,难以腐败,不易风化,可以万年长存,如陶瓷,如具壳。这些万年长存之物,便成为歷史遗留的重要見证。陶瓷又因时代因地域而有不同,更是探索过去人類活动,时空定位的有效材料,乃探索往史的上好史料。
台湾、澎湖早期歷史研究,得助于出土或出水陶瓷者甚多,笔者的认知主要有三:
1.宋元澎湖
调查研究得知,澎湖遗有大量宋元时期的外销陶瓷,经采集收藏的便有一万多件,分布在澎湖十八座岛上的五十五处遗址。其年代从南宋到元末,大多为福建产品,少量浙江产品。其种類含高级品到一般器用,常見大量相同器物堆积,并且多見东南亚常見的宋元陶瓷,推断它们是外销东南亚的商品。这批陶瓷遗留說明,宋元之时,中国船只运载陶瓷等商品,來到澎湖,再航往他处,澎湖为宋元海外贸易的中途站。
宋元时期中国人海外活动蓬勃,因而熟悉澎湖,利用澎湖。宋元期间中国人在澎湖的活动,是明末中国人移民澎湖、台湾的前一步。前因后果不可分割,这是台湾史研究的一项发现。
2.五代澎湖
调查研究发现,澎湖一处地方出土大量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浙江越窑青瓷,为數多达三千件。这是所知台、澎出土中国瓷器年代最早之例。
这批瓷器,胎质细致,釉质温润,造形优美,其中數百件细划着优美而精致的图案。依据中国歷代陶瓷特征辨識,知其产地为浙江慈溪上林湖窑,五代十国晚期吴越国之产品。
吴越国是当时中国瓷业最发达的地区,吴越国晚期窑业发展到高峰,大量进贡北方的赵宋,同时大量外销海外。
澎湖发现的五代越窑显示,这是当时外销商品;它们不是销售澎湖之用,也不是航往台湾,可能是贸易船遭到海难而停靠澎湖。当时中国人已经知道澎湖群岛,偶有船只來到,推测这条(批)船只,因熟知澎湖而停泊靠岸,并非偶然。
五代越窑的遗留說明,五代之时中国船只偶尔來到澎湖。这是台、澎出土文物之中,呈现兩岸直接交通的最早讯息。
3.出水晚唐文物
华人渡海來到台、澎海域的歷史,还可以透过出水文物,而追溯得更早。
笔者所知,澎湖与台湾附近海域出水文物,年代最早的为唐代晚期浙江的越窑青瓷。
晚唐越窑青瓷不曾出土于澎湖或台湾土地。出水实物则有多处,笔者所知者三处: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南部海域,以及台湾西部海域。三处海域所見器物同一類型,同一年代,同一窑址;这样的文物說明,唐代晚期,中国船只多次经过澎湖北部海域与南部海域,并且航行逼近台湾西海岸。
这是所知华人來到澎湖、台湾海域的最早讯息。
一般谈論华人來到台澎的歷史,多始于十七世纪,早于十七世纪者,只有少數數宋代文献,而讯息模糊。出土宋元陶瓷數量多,呈现丰富的歷史讯息,可以重建宋元台澎的歷史。宋代之前,毫无文献资料,出土五代文物,出水晚唐文物,提供了史书遗漏的,华人渡海來台的早期史料。
结语:
郑和下西洋是高度重要的海洋史议题,而論者议論千奇百怪,世人不辨真假;华人渡海來到澎湖、台湾的源头追寻,疑点重重,是住在岛上的人亟待理解的问题。这样的研究使命,应当是住在台湾研究海洋史的人的社会责任。以上浅見,敬请指教。
- 关键字搜索:
-
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