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记忆存储于DNA而非大脑?
两位美国科学日前公布他们的研究称,记忆可能不像人们过去认为的是储存在大脑中的,而是存储于DNA基因中。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柯特利.米勒和戴维.斯维特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很多遗传基因被覆盖了一层甲基。而当细胞分裂时,这种“细胞记忆”也会被传递下去。
米勒和斯维特发现,如果将一只在笼中经受过轻微电击的老鼠送回笼时,它通常会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科学家发现,这只老鼠在受电击后的一个小时内,它的大脑海马体区域的基因甲基一直在快速变化,一天后,它开始恢复正常。但如果给它们注射抑制甲基化的药物后,再次它们送回笼时,它们就不会有害怕的表现。这说明,甲基化与大脑海马体区域的短期记忆产生有关。
老鼠在受到电击一天后,甲基已与钙调神经磷酸酶基因分离开来,并附着在另一个基因上。这时,甲基化的精确模式最终被稳定下来,并一直保持这种状态长达7天之外,直到实验结束。因此研究人员认为甲基的变化可以使记忆成为一种长期记忆。
斯维特还表示,还有一种在DNA受损后可以立即采取行动的酶,它也是形成长期记忆的最重要因素,它会在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中被激活,而阻断这种酶就会妨碍长期记忆的形成。
如果DNA受到损伤,一些细胞的“记忆”就会慢慢丢失。有很多物质都会使DNA受损,但人体也有一种机制,可以防御DNA受损和修复DNA,而这种机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这正好与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而吻合。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专门研究大脑长期记忆的科学家马赛罗.伍德认为,柯特利.米勒和戴维.斯维特的研究结果“很酷”:大脑可以借用发生生物学的一种细胞记忆形成,把人们认为值得回忆的东西都记忆下来。
- 关键字搜索:
-
美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