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一词是褒是贬?(组图)
《美丽》 威廉.布格罗
在欣赏十九世纪后期的绘画作品时,经常听到关于一些艺术家反抗《学院主义》、《学院派》的说法,好像学院艺术是个束缚、教条式的老旧东西。可是学院又给人有《学术、权威》的感觉,到底学院派或学院艺术好不好呢?
原来“学院派”(或学院主义,academism)的名词源自16世纪意大利瓦萨利在佛罗伦斯设立的美术学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注1),目地在于培育专业美术人才。之后欧洲各地竞相效仿成立,并以法国最为发扬光大。特别在路易十四、拿破仑等君王的大力支持下,法国的艺术学院(注2)人才辈出,对法国艺术成就贡献巨大,因此学院艺术代表着官方认可的正统艺术之最高成就。
学院栽培出来的艺术家经常为皇室所重用,成为宫廷画家。图为卢浮宫的天顶壁画,这也是宫廷艺术家的工作之一
学院秉持的艺术理念认为,绘画必须遵循理性的基准,因此透视法、数学式人体比例、几何式安定构图、正确的结构、明暗表现等均在基础训练之列。学院艺术能兼顾精准的写实技法和完美的古典形式(如均衡、和谐、比例等);同时取材于符合正统价值的宗教、神话和历史故事,对社会起着教化人心的作用。所以学院艺术除了尽善尽美的品质外,通常还有着纪念碑式的气派和宏伟的规模。
到 19世纪,在各种艺术思潮运动中,美术学院也在吸收新的风格。例如继新古典主义的大师之后,学院也接纳了原本与之对立的浪漫派艺术家。同时,由于学院势力一直主导着官方美展(沙龙)的评选。因此,当学院艺术家逐渐落入因循陈旧的题材和形式,未能因应时代需求再创佳绩,同时又在压制其它不同的艺术表现法和价值观时,难免被视为僵化的守旧势力,招致反抗和批评。例如写实主义和后起的印象派画家,作品经常为沙龙所拒绝,因而把学院视为守旧顽固的敌对势力,‘学院派’一词开始带有了贬意。
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的出现宣告了现代主义的到来,个人主义加上道德的下滑使得艺术的价值观更为模糊。一些画家仍然坚持学院传统,试图溶合新古典和浪漫两种风格,创出一些唯美、诗意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如法国的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英国的莱顿(Frederic Leighton);和荷兰的泰德玛(Sir Lawrence Alma-Tadema)。曾任教于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的布格罗,对后起的印象主义难以苟同。他还是告诉学生们:‘人们必须寻求美和真,必须使作品达到极致。’然而,即使这些画家作品构图严谨、画面细腻优雅,但却逐渐在现代艺术狂潮中被埋没,为艺术史家所忽略。
《天使之歌》 威廉.布格罗
近年来,人们开始在失去标准的现代艺术中从新省思,学院艺术和基本功训练有从新兴起的趋势。事实上,学院派传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推崇的正统美术价值,要求完美的技法和崇高的内涵,被用于贬意多出于偏见,是不公平的。
(注1)瓦萨利是米开兰基罗的学生,也是艺复兴《艺术家列传》的作者。年老的米开兰基罗当时还在世,也是此学院的创办人之一。
(注 2)法国于1648年创建了《法国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1803年拿破仑当政时,《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与1669年创建的《法兰西音乐院》和1671年创建的《法兰西建筑院》合成为《法兰西艺术院》。路易十四并于1666年在罗马创立法兰西罗马艺术学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评选优秀的法国艺术家到罗马留学(即所谓的罗马奖),对于培育优秀的艺术家来说有很重要的影响。
- 关键字搜索:
-
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