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法书艺术

中国书法到了三世纪的三国(220-280)、西晋(265-316)之际,是各书体演变完成的时期,此后楷书及行、草书应用日广,蔚成新风气。四世纪东晋(317-420)时,书家致力于锻练书法技艺,探究笔法中如同自然妙有的美感,追求「工夫」与「天然」并美,古体与今体兼备,以达于尽善尽美的境界。其中尤以「书圣」王羲之(303-361)最具典型。
南朝(420-589)至隋唐(581-907),由帝王主导,进行王羲之等名家书迹的收藏鉴定、编次装帙及摹写刻石,建立了以王羲之为模范的古典传统。中唐以后,典雅精致的宫廷书风转变,平民书家在书法创作中,加入富于个人魅力的技艺表现,士人书家则着重于情性的表达,书家的人格、学识与修养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评价内容,为后世士人书法开启了新的契机。
不过晋唐书迹历经千余年流传,因人为与时空因素,至今已十分稀少,其中唐摹〈快雪时晴帖〉册、〈平安何如奉橘帖〉卷与〈远宦帖〉卷等三件名迹首次同时展出,为王羲之楷、行、草的典型代表作。传承王羲之草书的孙过庭〈书谱〉卷(678),是一件词翰、理论与书法艺术并重的长篇杰作,为让观众深入了解并观察孙过庭书写与流传历程,本次特别展出针对笔墨、纸张、改写的光学检测图像。此外,后人评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兰亭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卷(758),唐代狂草艺术极致的怀素〈自叙帖〉卷(777),有神秘色彩的才女吴彩鸾(活动于九世纪)的〈唐韵〉册,都是流传有绪,在书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烜赫名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