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故: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君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把百姓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此种说法就已经见于典籍。它载于《荀子•王制》,说法略有不同,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但意思相同。其表面含义是水能载船,也能使船翻。引申比喻百姓与君主的关系,即百姓可以拥戴君王,也可以将其推翻。
荀子在文章中说:拉车的马如果受到惊吓,坐在车内的君主就会坐不安稳;老百姓如果对政事恐惧,则君主的地位就不安稳。拉车的马惊了,没有比使马平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恐惧政事,没有比给他们施与恩惠更好的了。选择贤良的人做官,提拔忠诚而又严正的人为百姓服务,提倡孝悌,收养孤寡,补助穷苦的人,那么百姓就会安于政事。如此,君王的位子才会坐稳。古书上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的确,如果一国之君要想安于其位,一定要心中存有百姓,真正做到想百姓之所想,真正解决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危机日增,自己也将处于危亡的境地。几千年来,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
- 关键字搜索:
-
中华
來源: 正见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7q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