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并未跌入深渊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转向

上周,全世界都看到英国“好样的戈登”在行动。面对英国金融体系从内部崩溃的局面,英国首相戈登•布朗 (Gordon Brown)出手了。布朗政府提出的方案全面而又大胆,相应地,代价也会很高昂。但是,这种代价比一场可能发生的经济萧条却又少得多。

更重要的是,其它国家现在对此表示赞同。上周末,金融政策制定者在华盛顿召开的会议取得了成果,他们先是发布了一份概括性公报,接着出台具体行动 方案。欧洲国家能达成协议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布朗确实无愧于“领导人”这一称号。结果是,尽管前进的道路依然布满障碍,但世界没有跌入深渊。

政策制定者终于意识到,解决如此严重金融危机的方案,必须包含那些“个体上必要、总体上充分”的条件。有两个条件是必要的:大量提供流动性,以及 帮助财务状况不佳的机构改善资本结构。另外两项措施也会有用,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为放贷机构提供担保,以及购买不良资产。鉴于其复杂的金融体系和不良 抵押贷款资产,美国施行全面担保的难度很大,但购买不良资产中也会有一定帮助。欧洲的情形似乎相反。

从规模和结构上讲,各国所公布的方案正是所需要的。抑制担保产生的扭曲效应,以及如何从部分国有化体系退出,转化为与此前相比监管更为有力的新体系,这是困难所在。但本周发布的声明(尤其是处于风暴中心的美国)应该会减少这样的担忧。 *

美国财政部终于拿出相对全面的救市计划,欧洲则承诺,政府将注资至少1.873万亿欧元(合2.544万亿美元),这些公告也令人瞩目。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已向该国三大银行注资370亿英镑。

这些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但它们能起作用吗?存在两个风险:首先,对银行信誉的担忧或许会转而针对政府信誉的担忧;其次,经济低迷的程度可能比政策制定者认为的要深得多。这些风险确实存在,但可以遏制。

政府能负担得起计划支出的资金吗?我的答案是:是的。事实上,政府应该能够收回所有注入银行业的资金。假定经济会复苏。那么,核心银行业务将会盈利,正如它们过去那样。如果银行能盈利,它们就能偿还政府投资。政府的任务仅仅是设计纾困方案,以确保银行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政府)负担能力的问题就是财政信誉的问题:如果市场变得非常担心支出,尤其在目前财政高赤字时期,对利率和汇率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违约——或者通过通胀,甚或更为直接。不过,这似乎极其不可能。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重估美国贷款损失为4250亿美元,按市值计价的抵押贷款、消费者和企业债务的损失为9800亿美元,两项 合计1.405万亿美元,高于去年4月份估计的9450亿美元。实际会损失多少尚不得而知,可能会少得多。然而,如果经济陷入严重衰退,这个数字可能会大 很多。不过,照上述估计,这也“仅”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

对于一场重大的金融危机而言,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非同寻常。而且,近一半的损失都将由其它国家承担(感谢风险多样化!)。这样看来,总损失目前“ 仅”占美国和欧洲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5%。此外,通过以追加资本形式融资约4300亿美元(对股东而言,其中大部分最终变成灾难性的条款),总损失的一部 分已获得“弥补”。

在此背景之下,有四个问题必须加以注意:首先,由于经济正在放缓,已经签订的欧洲国内抵押贷款合约可能会出现进一步亏损;其次,银行业体系异常庞 大、国内债务极高的国家,可能会面临更沉重的财政负担;第三,银行业仍需额外的资本,以抵消所谓“影子”银行业崩溃的影响;最后,银行业还需大量改善资本 结构。

资深观察家认为,基于以上原因,可能还需要1.5万亿美元的资本。将这个数字乘以2,并假设这笔资金全部来自政府:它将仍“仅”占美国和欧洲国内 生产总值之和的10%。如果实际利率为2%,这意味着每年的财政支出将持续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的0.2%。此外,这不会对资源造成额外的需求。这是承认过去 的错误:即一部分人们以为是私人放贷的资金,最终变成了公共支出。事情确实是这样!

按照目前的纾困计划行事,几乎所有西方政府都应该能够摆脱其困境,但它们或许得向脆弱的邻国(特别是中、东欧国家)提供一些援助。

这种相对乐观的态度究竟是否有道理,还取决于衰退的严重性。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的观点至多也就可以看作是忧虑的,而非灾难性的:预计发达经济体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0.5%,其中,美国为0.1%,欧元 区为0.2%;新兴经济体明年预期增长6.1%,而亚洲发展中国家为7.7%。总体上,预计以市场汇率计算的全球产出在2009年增长1.9%,较 2008年的2.7%和2007年的3.7%所有下降。

设想一种更为糟糕的局面很容易:资产价格进一步暴跌会破坏信心,从而引起消费和投资的大幅削减。但设想一种更好的局面也很简单:大宗商品价格不断 走低,使央行得以推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加速银行资本重组,帮助维持信用,并在资产价格不可避免地下跌时,将其大幅超调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西方政府已决定,将其巨额资金投入受创的金融业。今后,我们仍将看到许多问题和不利的影响。在某一个时候,我们也必须用私有化和更好的监管,取代对金融业的部分国有化。但现在,这场危机的潮流已经转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陈云飞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