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奶粉杀童缴钱换免检官方是共犯

三鹿毒奶粉事件不仅造成大陆民众对三鹿的信任危机,尤其三鹿产品获取大陆国家「免检」资格,更让民众质疑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出了什么问题?大家都想知道,是谁发给了三鹿一手收钱,一手残害幼童性命的「免检」路条?

香港大公报评论,今年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中,撤销了国家质检总局有关举行各种名牌评选的职能。事实上,在改革之前,不仅质检总局,其他一些部委和官方的行业协会也都举行过诸如「中国名牌」、「消费者信任品牌」、「推荐品牌」、「某某一百强」之类的评选。

这其中的潜规则其实已经众人皆知。参加这类评选的企业,往往要交纳一笔数额不等的费用给政府;而企业获得这些来自国家机关的「肯定」之后,就如同得到了一块「金字招牌」,一道「免死金牌」 。结果,「免检产品」的牌照,这回成了三鹿毒死婴儿的共犯。

说白了,「免检产品」就是某些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利益妥协的分赃协议。 「免检」以后,官员任务轻松了,企业顾忌没有了,只有弱势的消费者成为了受害者。在西方国家,公众盯紧官员,官员盯紧企业,企业服务公众,这样一条普通的逻辑,被「免检」产品完全扭曲了。

评论也质疑,当这些「免检」企业出了问题后,给它发牌的权力部门会不会帮忙掩饰、遮羞,拖延公布真相?若果真如此,中国老百姓今后还可以相信谁?(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