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奥环保篇:反思生活方式 留住北京蓝天
北京奥运给中国或北京人留下什么遗产?我认为,奥运给北京人一个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机会。绿色奥运对环保领域的影响,奥运之后,北京人应思考以自己的力量,留住北京的蓝天,为北京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这次北京奥运,北京面对国际媒体的监督和国际惯例的检验。奥运期间,当北京人感受到空气质量优良时,许多民间环保人士都在反覆自问:"奥运结束后,北京还能经受得住国际社会的环境评估吗?"
北京人渴望蓝天,北京的蓝天,应该不是给外人看的,北京人自己更有这种需求。如何把压力化为动力,维持住北京的蓝天,是北京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大陆民间环保团体的下一步努力方向。
北京奥运期间,实施单双日开车,已经有不少市民发现北京的大众运输工具也相当方便。北京的环保团体,未来将大力宣传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好处,继续推动节能与节约用水,呼吁从每个人做起,留住北京的蓝天和清流。奥运给了北京崭新的城市文明,让市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环境问题。
北京奥运让"志愿者"一词,在大陆成为"流行语",很多媒体或评论家,将今年称为"志愿者元年"。我觉得,志愿者是公民社会的成熟表现之一,北京奥运让中国志愿者的名声大噪。事实上,早在一九九四年大陆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成立以来,环保领域的志愿者已不计其数。不管是荒山种树、保护野生动物、留住江河的自然奔流等,都有志愿者的身影。这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赢得社会的广泛接受。因此,今年不能称为"志愿者元年",而是志愿者精神的"开花结果"。
奥运使志愿者精神深入社会,如何将"志愿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志愿者制度化,应是未来凝聚和发挥志愿精神和力量的发展方向,而大陆当局正打算制订"志愿者条例"。志愿者制度化后,若因官僚运作或政策实行不当,可能使志愿者遭遇到扭曲,使他们服务的志愿色彩受到限制或降低,这点令人担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