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兴焱:多拿金牌不如让体育回归本位

金牌总数第一就值得"称王称霸"
 
截止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为止,在夏季奥运会中,日本总共获得了114枚金牌,中国的总金牌数为112枚。在本届奥运会第一天比赛日,中国凭借着陈燮霞和庞伟的2金,在总金牌数上与日本持平,10日,郭文珺的这枚金牌在中日奥运总金牌的大决战中,一枪中鹄,中国在本届奥运会上,超越日本成为真正"亚洲之王"!(据2008年8月11日人民网)

或许是中国传统的"成王败寇"心理作崇,中国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取金牌总数刚刚达到115枚超越日本114枚,我们的媒体就迫不急待地"称王称霸"了。请看该报道所言:翻开中国体育崛起的历史,可以发现,"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是中国体育发展之路。当年中国体育正是把日本作为赶超的目标,一步一步达到了世界体育的顶峰的,到今天终于一举成为"亚洲之王"。

有人要"成王",自然有人该"败寇"。既然有人非拿日本说事,那我也就说说日本是怎么"败寇"的。1964年,日本出于恢复民族自信心和向全世界证明战后复兴的经济实力,举办东京奥运会。此后,竞技体育在日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悄然下降,国家体育政策的重点转向大众体育,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普通老百姓,对国际体育竞技成绩也不再寄予厚望。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鼓励社会体育的发展并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培训指导者、开发大众体育活动计划;企业以及民间体育团体积极参与社会体育设施的建设、资助支援各类社会体育活动。日本国民普遍重视体育锻炼,是为了既培养了顽强的拼搏作风,又增强了国民体魄健康,而不是为了将来得奖牌,搞体育运动只是一种炼好身体的手段。

但是,对于中国体育而言,二十多年来,中国竞技体育在国人近乎亢奋的叫好声中,轻松完成了"大跃进"式的发展,给部分自信心严重缺乏的国人带去了他们盼望已久的精神安慰。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中国的精英体育已登峰造极,而中国群众和谐体育运动却不尽人意。至今,计划体制下的体育模式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精英化的培养机制还是占据主导型的地位。中国的竞技体育是靠什么发展的?按官方的说法是,"采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坚的一种组织制度",其实就是调动全社会资力、物力操练少数"优秀"运动员,尽最大力量在国际大型竞赛中夺取最多的奖牌奖杯。有关调查和资料显示:政府调用国家资源,每年花数十亿人民币,大量选拔有运动天份的青少年进行封闭式集训,目的只是让少数体育尖子去争夺奖牌,而正是这种"夺金工程"的政策,造成人们想不"称王"也不行了。

奥林匹克运动有句著名格言:"更快、更高、更强"。体育说白了就是一种游戏而已,竞争只是它的魅力和要素之一,胜败结果如何我们都不能看得太重要。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让人强身健体的,倾一国之力扶持起来的体育,貌似想不"成王"也不行,但体制一旦转型,其优势也就随之土崩瓦解,如像前苏联、前东德、前罗马尼亚等国,与其如此"成王",倒不如让体育扎根民间,让民众享受实实在在的群众体育。这亦是说,举办奥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多拿金牌,更不是为了"称王称霸",而是应让体育回归本位,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参与到体育中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国民体质,进而减缓我国民生保障的各项压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段兴焱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