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樵,字笑尘
刘云樵,字笑尘,人称"小霸王",河北省沧州北头村人,生于1909年农历2月12日,1992年元月24日卒於台湾,享年84岁,是公认的台湾近代武学大师。
刘云樵大师出身河北沧州武术世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五岁习迷踪拳,七岁师从清末民初的武术宗师「神枪」李书文,是李书文所收的关门弟子。擅长八极拳丶劈挂掌丶八卦掌(师从宫宝田)丶六合螳螂拳(师从丁子成)等。
抗日战争时期,刘师投考黄埔军校,第15期结业後投身情报工作,由於身怀绝技,曾多次负责敌後情报搜集与暗杀工作。港台电影电视剧中,「天字第一号」情报员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说的就是刘云樵大师及其战友的故事。
刘云樵致力於使国人认识正统国术,提倡传统武术的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固有的国粹,提高国人习武之风气,曾在台湾任总统府警卫队和侍卫武术总教练,1968年曾被请到马来西亚举行的「中国武术表演大会」,後更於台湾创办《武坛杂志》弘扬中华国术。
刘云樵的关门弟子金立言先生,日后接替刘云樵继任八极拳技击教官一职并经历蒋介石丶蒋经国丶严家淦丶李登辉四位总统的贴身侍卫。金立言先生对新唐人电视台于2008年8月2日举办的“全世界华人武术大赛”,及其宏扬传统武术技艺和武德宗旨予以肯定和支持,并推荐两位学生报名参赛。
70年代时刘云樵大师目睹中华传统武术日渐势微,以及受大陆样板武术的影响,走向没落,有感而发,撰写“真正武术那里去了?”一文,为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武术,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发出深沉的喟叹。
真正武术那里去了?
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武术,今天正面临存亡绝续的关头;内忧不靖,外患益烈,世人只日见它化为糟粕,其博大精深的神髓,已罕得一见!
中国有句老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充份肯定了习文修武的功效。初则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则杀贼平乱,保护乡里,大则安邦定国,造福千万黎民。这才是中国五千年来,所以要求 文武合一教育的终极目的。然而,试问今天的武术,成了个什麽样子啦?虽然我不能日夜忧愤,亦不愿在此肆意抨击,但我不能过於缄默。试看现在海内外流行的武 术,粗丶俗丶鄙丶浅丶舞丶样板,而在充斥整个武术园地,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情况下,能不使人忧心吗?
目前科技日益昌明,武术在农业社会里和现代社会里,其意义功能自是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修炼身心最好的途径,能够使一个人化弱为强,进而入道丶得道。这种修炼的方法,只要是人,不管处身那个朝代丶那种社会里,都是渴望需要的。
事实上,修炼武术有成就的前辈们, 都能体悟到:要想得道,从「武」的根基上,兼修「文」的功夫,是最切实而有效的道路。这就是为何古代如此重视文武兼修的道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近数百 年来,中国不但贬低而抛弃了「武」的修炼,连带「文」的方面,也沦落为虚妄,不切实际的浮文饰词了,这不是很可悲的吗?明朝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影响 了当世。其传习录中,他一再强调「静」的功夫,认为做学问丶敦品行,要从定心做起;而「致静」是对付心猿意马的最佳针砭。他得力於此,所以文事丶武功才能 卓绝一代,流芳千古。
在武术修炼中,「定丶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始终一贯的要求。在四书『大学』中,就开宗明义地主张:「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然而,在当今一般文士,对於止丶定丶静 的功夫从何做起?里头的境界是什麽?恐怕十之八九不见得就明白。如此这般读『大学』一书,则它是它丶你是你,书中义理何尝有半分入你脑中,引起变化?古人 读书讲究「学丶问丶思丶辨」外,还要「笃行」;这步工夫有几个读书人做得到?宋丶明以来,玄理丶八股的腐儒多如过江之鲫,恐怕就是犯了这个毛病吧!
从武术的入门修炼上看,做老师的教弟子,一开始即先练定式站桩,求的就是个止丶定的工夫;在这定桩中,进一步要学生尽量放松,并且要松透,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紧张,所求的便是个定中有「静」 的工夫。待日久功深,定静有常,则渐渐在变化中能安;能静能安,才谈得上「功夫」二字,才能虑丶才能得。因此,在行家眼里,『大学』中「止丶定丶静丶安丶 虑丶得」的工夫,绝不是一些知识的空话,而是早晚实际修炼的「功课」。
这步工夫根基有了以後,做老师的就要求学生在招式运动上丶气劲变化中,必须刻刻求安静,这叫「动中求静」。前头定静桩步中,脑子虽然无思安静,却是要求气机之「动」,这叫「静中求动」。古代导引术以意领气,行遍身躯,也是一种修炼的法子。
以「动中求静」而言,「八卦掌」一 般人只知道「转圈子」是练八卦掌的象徵,但转圈子做什麽用呢?说穿了,无非是在不断的盘旋绕转中,仍然能够身体放松,脑子精神安静舒适,然後再「静中求 动」达到专一而不乱。否则,一但和敌人搏斗,血液一下子冲上头部,脸红脖子粗,心脏快要跳出腔子似的;结果,敌我拳脚怎麽来怎麽去?全然无知!双方都是亢 奋,激昂地拼命对打着,没有半分计量,胜负全靠体能,跟过去的练法丶打法和战法,一点也不相干。我们看看这十多年来的武术比赛,不就是这种乱拼一气的场面 吗?
太极拳经中有「形如搏兔之鹘,神如 捕鼠之猫」的主张。试想一想:鹘丶猫这种狠辣丶灵敏的动物,在窥视丶捕食时,那种刹那间闪电一击的威势,不正是搏击要求的标准吗?在极动之中,仍有如雷达 般的清晰丶冷静,不正是鹘丶猫一击之狠的精神状态吗?准此而言,当今的武术比赛,那种搂搂抱抱,胡缠乱打的样子,实在是不堪闻问,真是连鹘丶猫都不如了。 不过,比起现在大陆上粉装衣锦,戏剧化的「样板武术」来,我们的武术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像大陆这种叫人作呕的东西,国内也有人在编造丶翻印丶学习丶提 倡,而自称之为「武艺」,自命要把武术艺术化了。这不但是严重的误解武术的真谛,而且贻笑大方。
因此,武术修炼中,要求「动中求 静,静中求动」的工夫,是不可或缺,且是交互修炼,一体而不可分的。在动中,招式的变化,没有心意的冷静,便没有高度的杀伤力;没有气劲的运用,只有手足 舞蹈,那就成了「样板武术」或是「舞术」,花拳绣腿,不值识者一笑。在定静中,求气机之培炼发动,仍须在心思清静的前提下,使其身体健全,而自然而然地产 生。看时下为赚钱求名之辈,动辄提倡某某「气功」速成,从数月丶数日丶到立刻即有感应,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人,不管是出自无知或争利,实为中国武术 的罪人。
真正的中国武术,求静的工夫乃是孟子所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意思;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理一致。而不论是养心丶炼气,中国五千年来圣贤心传,所传的就是这个。谈道统丶论正统,舍此其谁?
这步工夫,加上拳法丶义理的融合, 不论是向「武」或「文」的方面发展,自然就形成一个人的气势丶气概或气节了。比如:义理上,培养忠烈思想的,自然具有一种壮烈气势,如武圣关公即是;胸中 正直不屈的,自有一股正气,如「正气歌」之文天祥;飘逸之气,如好剑术的诗仙李白;豪雄之气,如楚霸王项羽;忠义之气,如「还我河山」的岳武穆等。这些历 史上垂名後世的英雄秀士,虽不以武道的成就扬名於世,但实际上,他们的武功文采,却都是植根在武道的培炼上,才得以气雄万人,雄踞一世,在青史上留下不朽 的榜样。然而,凡夫俗子不知道这步工夫的厉害和宝贵,所以一生终是懵懂无知,和草木同生死罢了。
虽然,不必每一个习武者都有这些成 就,但是,最起码的大原则,大目标是不能错的。尤其是身上负有责任的政府主管,社会团体的领导者,这些人主宰了一代风气的转变,在观念上更不能有所偏差。 因为你提倡什麽,社会大众缺乏辨识能力,多半就会跟着走,蔚成潮流;这不是很严重丶很需要慎重思考的事吗?
中国的哲学思想,所强调「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可说是放诸四海皆准,颠扑不破的道理了。问题是为什麽来修身呢?近三十几年来,提倡文化复兴,民俗技艺的人,不遗馀力地大声疾呼,动用大笔经费。前者把孔孟的大道理搬来挪去,要人这样那样丶要仁要义丶要孝要悌,却叫人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如何循阶而达?好比稚童大呼要上天摘月亮一般,徒然空言罢了,无甚益 处。至於民俗技艺呢?则视其为文化遗产,在学校丶社会大力扩展捏面人丶踢毽子丶傀儡戏丶摔泥巴。我倒不是否定这些游戏的价值,只是说,中华文化就是这些雕 虫小技,就未免太荒唐了!难道从前岳飞丶关公是靠这些培养成功的吗?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而这些居然是政府文化部门推行的主要内容呢!
诸君,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认为 那是极高超的境界了。在武道修习中,这是有法可循,一点也不玄的。武术中,讲人为本。人之一身分为头部丶身躯丶腿足,为天地人三盘。上盘吸收天然空气,下 盘择取地理灵气,中盘保存人初元气,是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间,一呼一吸,无时不与天地连;一动一静,无时不与天地合。一个对武术有深刻体认 及造诣深厚的人,明白人和天地万物相存的利害关系,就能够身受其利,而不受其害;能够吸收到天地万物的好处,而避免它的害处。所以说,中国武术有夺天地造 化,参万物化育的工夫。古人所谓参天地丶赞化物的理想,才不致沦为唱高调,而是确确实实可以循序渐进,一步步达成的。
中国所以主张「文武合一」,是理论丶实践并重的教育,只有在这个根基上才能落实。综观历朝历代,专做文章理论,而不修心养气的,常常流於空言高论。这个现象,在今天还是存在着。因此,武 道是包括儒家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一门高深的武术,必然具备有完整的修炼方法。从站桩定式起,生理的调整,内心的修炼,血气的培养,力劲的运化,拳 法器械的应用,乃至於兵法战略等等,才算得上通盘完全。虽然各门各派特色不同,然而其注重心意丶气劲之锻炼;气势丶境界之培养,应无二致。而且唯有理论和 实践丶默悟和修炼并重,这种武道的教育,才较有可能造就出一个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有节操的大丈夫。我们现在要复兴中华文化,要重健中华雄风, 除了这个武道的教育外,恐怕是别无他途了!愿有识之士共同三思复三思之。
刘云樵 民囯67年(公元1978年)发表
- 关键字搜索:
- 台湾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