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诗 浅白如话

读小学的时候,听老师念过一首诗,一下烙进了脑子,诗是这样的:

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全诗不事雕饰,浅白如话。那时虽还只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一听即解其意,入脑入心。老师没说诗的作者是谁,我还以为是出自乡村塾师之手。

直到后来,一次偶见一则介绍新会陈白沙的文章,始知此诗乃他老先生所作。在那题颂应酬的「台阁体」和拟古主义风靡的明代诗坛,出现如此妇孺可诵的诗,而且又是出自举人之手的诗,诚可贵也。

诗虽浅白,但意境隽永。念着它,就彷佛看到一个衣冠朴素的儒者,一手提着小农具,腋下挟着书本,怡然而归的形象;甚至联想到当年诸葛亮「躬耕垄亩」的情景来。

陈白沙(一四二八年~一五○○年)名献章,字公甫,号石齐,广东新会人。明正德年间,举于乡,而会试不第,尝游太学,为祭酒刑让所重,学问名震京师,世称白沙先生。

陈白沙不但是著名理学家,而且能诗,兼擅书法,自蓄茅为笔,名曰「茅龙笔」,其「茅龙书」铁骨铜筋,别具一格。他曾是明代广东书坛最着之代表人物,其「茅龙笔」当今则成为其家乡新会的「专利」。

最近有人着文介绍江门市的发展历史,称明朝初期开辟江门墟,也引用了陈白沙的一首诗作证:「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

此诗同样浅白易懂。可惜介绍者却忽略了前面所说的陈白沙那首《趁墟诗》,所以才只知那时江门墟「摆地摊」「买卖毛鸡、生猪、猪苗、缸瓦等」,却不知起码更有「锄头」、「犁耙」等农具和「图书」等摊文件,不然陈白沙何能「既买锄头又买书」?

文章还特别提到,江门虽然只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作为发源地的墟顶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却毫不逊色于广州、佛山、潮州等千年古城。既然如此,如果注意把陈白沙先生这首江门《趁墟诗》好好加以「开发」利用,说不定会大大提高江门历史文化的「含金量」呢。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