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谁能说理论不重要呢?百年赤祸的形成
讲到剥削,不能不讲到马克思。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资本家投资办了一家衬衣厂,雇来一批工人生产出一万件衬衣,以每件十元的价格全部售出,共收入十万元,除去购置机器和原料花的八万元外,还多出两万元,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两万元就是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理当归工人所有,但是资本家只拿出一万五千元当工资发给工人,把剩下的五千元据为己有,这剩下的五千元就叫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的财。
马克思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问题是,当资本家预先付出八万元的成本,并且按照契约付给工人一万五千元工资时,他只是得到了一万件衬衣,这些衬衣卖不卖得出去,能卖多少价钱,根本还是不确定的,是没把握的,是有风险的。如果销路好,资本家当然能赚钱,在这里,资本家赚的钱是风险钱,因为要是销路不好,资本家别说赚钱,连老本都会赔进去。马克思没有考虑风险性,没有考虑到做生意是要冒风险的,他把一万件衬衣能卖出十万元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以为那根本不是问题。这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马克思错了。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虽然劳动价值论并非马克思首创)。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站不住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同样也站不住脚。马克思说,商品有二重性,一是有使用价值,葡萄可以吃,衬衣可以穿,一是有交换价值,你可以用几斤葡萄换一件衬衣,比如说,你用十斤葡萄换一件衬衣。那么,你为什么可以用十斤葡萄去换一件衬衣呢?为什么十斤葡萄等值於一件衬衣呢?葡萄是用来吃的,衬衣是用来穿的,两者的用处根本不一样,没法互相比较,不可比;於是马克思断言,可见商品交换和它们的使用价值无关,因此必定有别的什么两者共有的东西决定着它们的交换价值。按照马克思,那就是物化劳动。十斤葡萄可以换一件衬衣,是因为生产十斤葡萄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劳动和生产一件衬衣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相等。
对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一百多年前就有经济学家做过尖锐的批判。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指出马克思的逻辑推理实在是"少见的糟糕和草率"。庞-巴维克反问马克思,你凭什么断言商品交换和使用价值无关呢?不错,葡萄的用处和衬衣的用处不一样,但两者都对人有用处这一点却是一样的,因此,商品的交换决不是和商品的效用无关而是相反。如果别人认为你的东西对他没用处,他就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和你交换,如果别人不觉得你的东西对他的用处有那么大那么急迫,他就不肯花那么多价钱。一件东西值钱不值钱以及值多少钱,并没有一个客观不变的标准,而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不定的。商品的价值是主观的,是不确定的,这就叫边际效用理论。庞-巴维克这一段分析批评只有寥寥数百字,就已经把马克思的逻辑谬误讲得一清二楚。记得当年我从一本名为《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资料选辑》的书里读到庞-巴维克的这段论述,忍不住纳闷:在庞-巴维克之後,怎么还有人信马克思?
据说,马克思在晚年已经注意到边际效用派的批评,意识到自己的学说从根基上就出了问题,所以他再也没能写完他的《资本论》。可是,後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却以讹传讹,一路错将下来,遂酿成百年赤祸。谁能说理论不重要呢?一位美国学者为《共产主义黑皮书》写了一篇评论,题目就叫《理论的代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