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了解民意 胡总何须上网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因祝贺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到这家报纸视察,其中有一个花絮,就是总书记面对网民的提问,做了一个短暂的交流。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与网民交流,虽然没什么内容,却具有象征意义,说明中国执政党领袖终于承认互联网是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级官员声称自己也是网民的突然多了起来,此前温家宝总理说他每天上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甚至用实名发帖,还号召网民对他“拍砖”,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原山西省长于右军在发生"黑砖窑"事件时,也严令下属每天上网了解舆论,这也算是一个新气象吧。
不过,笔者也有疑问,在互联网的建立远比中国为早的西方发达国家,从未听说过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需要靠上网来“了解民意”的。为什么?因为电视、报纸天天充满民意,对政府和领导人的批评不绝于耳,何须上网。说起来,中国的传媒从数量上看相当发达,仅报纸就有约3000家,杂志近万,中央及省市电视台至少上百家,播出频道数百个,为何在这么庞大的传媒里,尚不足以了解民意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新闻管制部门不允许中国媒体充分反映民意,不允许中国媒体充分表达舆论,然而民意实际存在,总要找到出口得以宣泄,互联网因管制上的困难,才成为中国民众议论国事的有效渠道。
这一点,网民的评论甚为到位:“胡老师说上网来看民意,真的很好,表明了一个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报纸、电视台、政府报告之类的东西已经不能代表民意,尤其是温家宝总理遭受粮仓诈骗、跟‘专职接受采访的群众演员’聊天之类的事件曝光后,大家认识到即使亲自下基层也是了解不到真正的民意的。要了解真正的民意,上网是更好的选择。”民意和真正的舆论在网上,确实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景象。
领导遭愚弄
不过,网络在中宣部的管制下也前景不妙。在新闻方面,这个部门规定网站自己没有采集新闻的权利,只能选择刊登管制严格的传统媒体上的新闻。这些传统媒体也是有资格限制的,中宣部专门发布过网络可以转载的媒体名单,大概这些属于“信得过”的。因此,你想在网上看到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闻是没有可能的。不过网站都有论坛,网民们愿意把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消息和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分享,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指点江山”。在当局还没有想出管制办法时,中国网民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景不长,中国又诞生了新事物,一是建立了“网络警察”,这些人天天审查网上的信息,然后下令删除一切他们认为“有害”的消息和言论,你要不服从命令,就威胁关了你的网站。二是雇用了大批“网评员”,这些人假扮网民大量发帖,“引导舆论”,写帖是有报酬的,于是网民们戏称这些人为“5毛”,发一个帖挣5毛钱之谓也。《焦作日报》曾经报导过政府动用120个“网评员”对付一个帖子,从而“成功引导了舆论”。这不,胡总书记前脚刚走,网民们就搜索出那个向他提弱智问题的所谓网友,就是一个“网评员”。胡总被骗了。在“网络警察”的屏蔽下,胡总书记只看到两三个“网评员”的谄媚提问。不过,网民们在短短时间内提出的问题和发表的意见,笔者就看到了数百条,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这些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意。总书记能看到吗?我断定不能。
中国领导人很累,累得外国媒体要称他们是“超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领导人往往得不到真实的信息,难以作出有效的决策。为了获得真实的信息,中国领导人往往需要跋山涉水下到基层去“视察”,但是视察也靠不住,得知国家领导要来视察,地方官员就会精心安排他们应该去哪儿,事先统一口径,甚至造假,几乎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没有被骗过,逼得他们只能用“突然袭击”来对付,温家宝总理甚至以小解为藉口,途中下车步行前往贫困山庄。其实他们何需这样累地到处视察,让媒体充分行使报导的权利、调查的权利,他们看看报纸、电视就尽知天下事了,比他们自己走马观花在层层遮蔽下获得的信息要真实得多。何乐而不为?
从把互联网视为是颠覆性的“不稳定”因素,到上网来了解民意和舆论,来了解“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何批评和建议”,确实是一个进步。不过,要想了解真实情况,最好、最符合宪法精神的做法还是开放报禁,让媒体有充分的报导自由,让人民有充分的言论自由,那时又何须上网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透视
來源: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李大同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http://m.kzg.io/gb13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