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蓝海与内海(图)
许多国家正在互签自由贸易协议或成立其它合作组织,它的基本概念就是组小圈圈,圈内更密切合作,而相对地和圈外国家较疏远。目前中国正积极推动「东协加三」(即10个东南亚国协国家加上中、日、韩三国)和「东协加一」(即东协国家加上中国)等各自由贸易协议,不仅不让我国参加,而且警告其它国家不得和我国签自由贸易协议,也就是要把我国排挤在各种小圈圈之外,以使我们受到伤害。
「全球化」无惧「区域化」
由于自由贸易协议签约各国间大部分产品贸易不必再纳关税,所以会有一种贸易移转效果。例如本来我国同质量的产品若比韩国便宜,美国人就买我们的产品,但在美、韩有自由贸易协议之后,它们的产品不必纳关税而我们的要纳,结果从美国消费者来看,我国产品加税之后可能变得比韩国货贵,美国人就会改买韩国货,我们就会失去市场,并因而使生产和就业减少。
所幸各国已签信息科技协议ITA,所以信息产品贸易本来就免关税,而信息产品占我国出口一半以上。各开发中国家为了出口,对进口原料零组件也都有出口退税制度,而我国对它们的出口中约有八成是原料零组件,其中许多是它们加工出口用的,本来就不必纳关税。目前洽谈中的自由贸易协议把很多产品排除在免税之外,圈内也一样要纳税,因此不影响我们。面对开发中国家低工资的竞争,八年前民进党政府即有先见之明,提出知识经济发展方案,协助厂商发展别人不会生产的独特产品。而只要我国产品够独特,就不会被圈内产品取代,也就不会受害。生产以上这几类产品的厂商都不太会因外国组小圈圈而受到大伤害。此外台商已在各国大量投资,很多产品可以更容易在某国加工而进入其它圈内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仍在推动全球性之自由化,若有成效,小圈圈的围篱就愈低,对圈外的伤害也愈小。
由上述分析,我国受到的损失相对于整个经济而言并不大,一些研究的估计应小于国民所得的1%,因此不致于使我国被边缘化,也不致于因而无法成长。不过相对损失虽不算大,但全国绝对损失的金额却很大,即每年有几百亿到一千亿元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强烈指责中国故意造成我国损失的做法。
签自由贸易协议是WTO制度下各会员之间的协议,完全不涉及各会员是什么国家,是一国、两国、三国的问题,中国故意阻碍就是故意要伤害我们以及故意要使我国不能与其它国家关系太密切而只能更依赖中国。可惜国内有些人一方面夸大外国签自由贸易协议并将我国排除在外的伤害,另一方面却不敢责备,甚至还一味讨好中国。
台湾应发展「知识经济」的「蓝海策略」
「区域化」虽对我们造成一些限制,「全球化」却提供我们很多新机会,只要方向正确,我们不怕被小圈圈排挤。以往我国厂商比较重视降低成本竞争,也就是到开发中国家投资。这条路现在因为别人也会做了而很挤、很难走。政府近年已领导多条较正确的方向,最近国外也有一些畅销书恰好指出了一些相同的方向。七年多前我在经建会提出知识经济时即一再强调,知识经济不一定要高科技,重点只在「我们会而别人不会」,也就是发展少有别人竞争的产品。这就是「蓝海策略」。我国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极受肯定,世界银行今年全球知识经济指数评比我国为全球第十九名,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十七名。许多企业和股王都是因知识特殊而赚大钱且由中小企业变成大企业。还未努力发展知识的企业要有信心。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灵活,一向在「少量多样化」的生产上具有高竞争力。二十年来我也持续鼓吹企业要发展差异性产品。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长期生产销售的经验,以及有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支持,使我们可在既有产品中加以演变出不同功能设计,甚至发展出不同产品及客制化产品。这些少量的产品以往或许会因市场有限而获利不大,但现在因因特网发达及全球化而可以营销全球,整体市场可能不小。这即是「长尾理论」,值得中小企业努力。
「世界是平的」有利台湾中小企业
全球化减少了各种障碍而让中小企业可更方便利用全球的零组件和技术服务等等支持,来让自己只做最专精的那部分工作,因此像我国这种小国家里的中小企业,反而比以往各国市场分隔时,相对更有和大国及大企业竞争的机会。这就是「世界是平的」(编按:《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一本由汤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所撰写的畅销书,书中分析了21世纪初期全球化的过程。书中主要的论题是「世界正被抹平」,这是一段个人与公司行号透过全球化过程中得到权力的过程。)的之意义。区域整合其实是降低它们内部的障碍而不是提高对外的障碍,因此虽然对我们有些不利,但产品一旦打进其中,却可面对无障碍的环境。以前我国最能拓展美国市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是个大而平的市场,因此各种整合后的区域也可能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营销。
台湾「内海」蓬勃发展
除了依上述方向在国际上与人竞争,我们也要发展国内市场。有些产品和服务在国际间不易贸易,是国内企业独享,外国产品不能来竞争的「内海」。内需产业多能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我国富裕之后原有极大发展空间,但过去常被落后的观念及法令限制。因此七年前我在经建会时即提出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之产业的政策方向,以及一些相关的政策方案。近年照顾服务、农村特产、休闲旅游、传统文化产业、以及生态保育等产业已快速发展,不只创造投资与就业机会,也使人民生活更幸福。政府同时也已协助一些出口型制造业转型为地方文化特产,而兼具国际竞争和国内文化休闲特产的功能。我国的泡沫红茶、KTV、婚纱摄影等因人民生活方式而兴起的新创产业,如今已扬名国际。可见在生活方式及生活质量上的创新是我们很有潜力的方向。
台湾就是一个大「群聚」
除了个别厂商的努力,集体力量也很重要。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支持并扩大规模经济,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中小企业尤需「群聚」。政府过去这几年在土地政策上极力让企业可发展产业群聚,包括让厂商得到靠近其产业群聚之用地、提供厂商可能扩厂及上、下游关聨厂商设厂之用地,非工业区工厂依合理条件就地合法化及变更相邻农地为工业用地,以及设立产业专业区等等。政府也积极奖励可让产业群聚更完整之产业,特别是将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研发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技术服务业列为重点奖励的产业,以及推动可以帮企业更有效运用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全球运筹发展计划。
高铁完工使台湾西部成为一日生活圈或一个两千多万人口的大都会区,而其中又有广泛之产业和资源,将可形成在世界上极有竞争力的群聚,也是中小企业有极多发展机会的大内海。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