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偶感--我最担心的事儿

这今年几乎每次回国,都有很多的感慨。尤其是北京,变化太大了。觉得自己越来越象老冒儿进程--赶不上趟儿。

北京的楼越盖越高(楼层越高还越贵呢!)我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几乎全部都成了地主--有的名下的房产不止一处呢!车越来越多,大家也都成了有车族,北京整个就像一个大型的停车厂,到处堵车。听说奥运会的时候,开车出门得分单双号。我妹妹比较倒霉,她公司有两辆车,都是双号。不过,她倒是很乐观,说: "一定有人有两辆都是单号的车,到时候可是暂时换一下。"

想当年马三力那个有名的笑话:"我有钱以后,要买油条,买棉帽子、买被子",早被演绎成:"有了钱我就买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买奔驰,买两辆,开一辆,拖一辆;房子呢,买两套,住一套,租一套。"--那叫一个有钱!

我跟妹妹一起上街,突然就想起了冯巩的一个小品对共产主义的描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为所欲为!"我们俩会心地大笑起来。 真的,从超市、集市,到高档购物中心,给人的感觉就是物质空前的丰富,人们的购买力也空前的强大。

我的感觉是,在物质方面,或者说硬件上,北京已经应有尽有,国际领先了。可是,在精神方面,或者说软件方面,就感到有些空缺。

当然,很多方面的进步还能处处看到的。为了迎奥运,政府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设方面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印象最深的是市中心,特别是中轴路两边的老北京特色建筑的保留,和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化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看到北京城不仅有古老厚重的一面,更有前卫领先的大都市风范。

以前很多银行都设立"一米线",现在早就跟国外一样,顾客进门取号,然后在舒适宽敞的大厅静坐,等候电子显示屏的提示和工作人员的热情呼唤,这些人文关怀慢慢地在很多细节上面体现出来。特别是公共交通设施的改进和票价的调整,现在北京公共汽车只要四毛钱、地铁只要两元钱,就可以不限里程地乘坐,持公交卡的还更优惠,真是让人感受到政府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的良苦用心。

可是,我觉得有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令我非常担心: 就是北京的交通堵塞问题。

关于奥运时期及各种大型活动的应急措施,我想就不用我操心了,我操心的是老百姓平时的出行。有人就要说了,上班下班,购物访友,堵车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就是耽误些时间,能出不了什么大事呢?可是,我说,就是这个堵车,就真的能把人堵死呢!

去年我父亲因为血栓一个跟头栽倒,不醒人事。当时他就一个人在楼道里,被邻居发现了,打电话叫我妈,我妹妹赶快派公司的车接了我妈,又叫救护车接我父亲去医院,当时应该也不是交通高峰,可是就楞是在路上堵了几个小时!差点要了老爸的命!

我记得国内的交通规则也有这一条:普通车辆应该给救护车、救火车及各种执行公务的车辆让行。可是,我见过很多次,任凭救护车怎么闪灯、怎么鸣叫,它前面的车就是不让。有人也许要说,堵得水泄不通,怎么让啊?往哪儿让啊?
可是,我想,只要想让路,就一定有办法。

我觉得这一点上德国就做得比较好。只要有救护车鸣笛而来,前后左右的车,都赶快找地方躲让,有时候都开上便道或者逆行了,为的就是让救护车迅速地通过,人命关天啊!这个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啊!我想这里面除了人的道德素质问题,还有一个法治管理的问题。

我认识一个德国女人,她就是因为把汽车音响开得太大,没有听到救护车的临近,挡住了去路,结果她的车被救护车撞坏了 ,她不但受到交通处罚,修车款保险公司也一分不陪。从此,她逢人就讲给救护车让路的重要性,哪还敢再跟救护车碰磁啊!

中国的司机们一定是没有这个压力的,所以大部分的司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报着"爱谁谁,爱咋咋地,就是我亲爹在救护车上,我也没辙"的想法。

所以,我现在一想起在北京的家人,对他们的日常精神和物质生活,我一点儿也不担心,但是,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不生病呢?况且我父母都古稀之年的老人,一旦得了病要急救的时候,可怎么办呢?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