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台湾原住民文化(图)

作者:浦忠成  2008-04-30 21:0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台湾原住民,系泛指在十七世纪中国大陆沿海地区人民尚未大量移入前,已经居住在台湾及其邻边岛屿的住民,包括日治时期称为高山番以及称作平埔番的原住民。目前政府认定的原住民共有十二族,约四十三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依据语言学的调查分析,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Austronisian)或马来民族。南岛民族分布在东自复活节岛,西至马达加斯加岛,南抵纽西兰,北达台湾这广阔的海域与岛屿上;而人类学者的研究也归纳出诸如干栏建筑(把房屋架高,与地面保持距离,以避湿气、虫蛇)、刀耕火垦、编蒌、皮衣制作、文身、吃槟榔、轮舞等文化习俗,都属于传统的南岛文化。近年来,一部分学者依据台湾地区原住民语言众多而分歧的现象,推论出台湾应该是数千年前南岛民族开始扩散的起源地。在其它南岛民族区域先后遭到回教、基督教等文明影响之际,台湾的原住民则相对维系和传承了深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台湾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内涵与特色,可以由传统的居住地域予以区隔。台湾北部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泰雅族与赛夏族。泰雅族大约有九万多人,赛夏族有五千多人;前者以「嘎嘎」(gaga)祖训制度(一群人共同遵守禁忌、信念的制度,只存在于泰雅族)、文面、父子连名、祖灵祭祀、织布与流域结盟为其独具特色的习俗;不过,近年来居住在台湾东部地区的太鲁阁(toruku)群,以其历史经验及地理区隔的原因,主张应分立成为另一族群,经官方与学者专家程序的认定,太鲁阁已经成为独立的族群。而后者则以父系氏族制度、矮灵信仰较为突出,定期举办的矮灵祭(pasta'ay)是该族最具特色的祭典;不过,由于族群人口较少,又夹处在泰雅族与客家族群之间,赛夏族的传统习俗不免深受影响。



台湾中部地区有布农族、邹族及邵族。布农族约有四万人,与邹族两者文化属性较为接近,传统游耕及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也由此而衍生出复杂的观念、仪式与禁忌。布农族的射耳祭(一种狩猎的祭仪,以箭射兽耳祷求猎获丰收)、小米祭是其主要的仪式;在音乐的表现上,则以祈求丰收的「巴西布布」(pasibutbut)多音部合唱方式深受瞩目。此外,由于居住在台湾最高的山地,因此布农族也被称为「真正的山地人」,他们由于人口增加及因应土地资源需求而作的迁徙,规模十分惊人,其父系氏族制度、皮衣制作技巧,以及祖灵(hanito)信仰是比较突出的文化表现。邹族约有七千多人,以玉山为起源地,依据其居住地、语言与习俗分为北邹、南邹。传统上邹族拥有严密的部落组织,以男子会所与农耕、渔猎的祭祀,维系着部落基础的教育与信仰,而战祭(mavasvi,战胜敌人后举行的祭典)、收获祭(homeyaya)、揉皮技术、熊禁忌(禁捕猎及食熊)与尚武风气等,则构成其文化的特色。此外,南邹有子贝祭(祖灵依附在收藏的贝珠中,举行祭仪时司祭取出由众人分持之)、农事祭仪,但日治时期布农族人大量迁入,南邹与之混居,成为弱势的一方,对于其文化传承有巨大的影响。邵族则仅有近三百人,居住于日月潭,原居潭中岛屿,后被迁移至潭边,他们曾有「浮屿」耕作(在竹筏上铺上土草,种植作物)的技术,捕鱼、耕作和狩猎都是基本的生产型态,其语言文化则受到近邻泰雅族与布农族的影响。

居住在台湾南部地区的则有鲁凯族与排湾族,前者约有一万人,后者约有六万余人。两者在文化上有许多近似之处。譬如,太阳及百步蛇腾信仰、贵族平民阶层、双系制度、陶壶及琉璃珠制作、雕刻艺术、荡秋千(乃重要仪式,通常女性方能参加)等。由于拥有贵族制度,土地由贵族租佃予平民,因此贵族的臣属得以专注艺术的创作,使其艺术成就在台湾原住民族中最为卓著。此外,排湾族人相信祖灵居住于大武山上,每五年会到各部落探视其子民,因此「五年祭」是该族与祖灵相聚的重要祭典。


台湾东部地区居住着阿美族、卑南族与葛玛兰族。阿美族拥有十四万人口,是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大部分居住在东部纵谷与海岸,属于母系制度,拥有会所及年龄阶层,传统上部落的头目拥有重要的权威与责任。至于生产方式,除了有农耕、狩猎外,海滨的渔捞作业也受到重视,而该族每年七月至八月间举行的丰年祭(ilisin)和丰富的歌舞内容,则最为外界所熟知。此外,阿美族依据其居住地区分为南势、港口、秀姑峦、马兰、恒春等亚群,在语言、习俗和服饰上有所差异。卑南族约有一万人,区分为知本、南王系统,在语言、文化上有些微的差异。由于严格的传统会所训所造就的坚强战斗力量,以及擅于处理与统治者的关系,让该族在东部曾有相当长时期得以节制邻近的阿美族、排湾族等部落。其重要的祭仪有男性的猴祭(训男性的勇气)、年祭、海祭及女性的锄草祭,尽管西方和汉人的宗教相当程度地介入其部落的信仰,但部落的女性祭师仍担负预测吉凶的主要责任,而以集体力量进行的部落除丧仪式,亦是较为特殊的机制。葛玛兰族约有二千人,原居地在宜兰平原,汉人入垦后便迁徙到花莲、台东一带,曾长期被纳入已遭汉族同化的平埔族群,但其语言、神话、祭仪与相关的工艺技能仍然传承传统特色,不过,由于邻近阿美族部落生活圈,所以其习俗难免受到一些影响。


居住在台湾东方海域岛屿-兰屿的雅美族约有三千多人,他们和台湾本岛上的原住民有很大的差异,譬如没有酿酒的技术,也没有猎头的习俗,而以芋头当主食及飞鱼文化等,则构成其独特的海洋岛屿文化。其中,anito祖灵信仰、飞鱼祭、半穴居、拼板船、恶灵观、发舞,以及其与南方菲律宾巴丹群岛岛民的血统、文化关联,最能凸显该族群具有的独特文化传统。

台湾原住民文化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而有所变迁,昔日以部落为基础的生活内涵,因为与其它族群的接触交流,逐渐产生融合并且吸纳了外来的因素,至于进入都会的原住民已经超过十三万人,更使原住民文化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台湾是汉族和南岛民族组成的社会,尽管文化上有所差异,却能分工合作,各自贡献。而各族群对于传承与振兴传统文化的自觉与实践,以及政府给予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空间的开拓,则是原住民文化永续发展的凭借。



来源:文化台湾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