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30年来的是非褒贬

今年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30周年。与30年前刚成立时的辉煌相比,30年后的今天,中国科大少年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不久前,中国科技大学举行了少年班成立30周年的庆典活动。庆典之余,回顾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30年所走过的历程,引发许多教育界人士和当年少年班 学生的反思。《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30年前,中国科大少年班诞生时,中国正百废待兴,少年班学子的神童光环被无限放大,全社会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少年 身上,希望他们创造奇迹。30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少年班并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或是某学科的领军人物,于是对教育神童的热情开始冷却,超常教育 陷入困境。中国原有13所高校的少年班,目前只剩下中国科技大学继续为早慧孩子提供特殊教育,而且面临择生标准不完备、教育专才匮乏等问题。人们开始反 思,少年班的孩子是否真的就比普通孩子聪明,就是传说中的“神童”呢?少年班还有没有办下去的必要呢?就此,本台记者拨通了当年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学生、现 任美国耶鲁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邵中的电话:

“我们几乎所有的少年班在美国的同学基本上都觉得少年班这个集体非常好,非常成功,而且觉得在中国这个状态下,少年班绝对是应该办下去,而且不仅仅是应该办下去,而且应该推广。”

《中 国青年报》援引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话说,当年称少年班学生神童,是一种舆论的误导。朱清时认为,少年班的学生并非智商有多高,而是他们的兴趣和安静 程度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比如大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只是比较早地喜欢安静,把兴趣更多地放在抽象的东西上。正是外界这些不切实际的标签和期待,导致少年学子心 理压力巨大,使得极个别孩子走了弯路,没有取得人们所预期的成功。比如,被称为“神童”的宁铂出家作了和尚。对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这番话,邵中教授 表示不便评论:

“第一,我没看见他的说法,第二,光凭他的这么几句话,我也不知道他在那个状态下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暂时还是不评论为好。”

不 过邵中教授说,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神童没有几个,而少年班的学生也不会比每年考上北大、清华和中国科大的普通大学生更聪明。他说,如果让他们读完高中跟普通 大学生一块高考,他们中很多不一定能考上国内的顶尖大学。在邵中教授看来,少年班的不少校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早早意识到光靠聪明是远远不够的。他 说,少年班可能是世界上最能让你知道你还不够聪明的地方之一,因为你周围的人个个都有比你强的地方。邵教授说,这就是少年班值得肯定和办得成功的地方:

“少年班能够把一些并不太聪明的人,变得比普通人更有出息的话,那就说明办得更好啦,还用说吗?”

邵中1983年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26岁时执教耶鲁大学。邵教授说,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度过的5年,对他一生的影响最大,而且,他所知道的少年班的校友都对少年班有着深厚的感情。邵教授说,在他住的康涅狄格州周围有他的十多位83级的同学,每到节假日都会在一起聚会。

对中国科大少年班成立30年来的是非褒贬,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院社会学副教授邓晓刚也谈了他的看法:

“ 我上大学正好是那个时候,对那些神童非常羡慕,那么小的年龄就能考那么高的分,又那么聪敏,确实让我们这些工作以后7、8年的人真是望尘莫及。但是,从30年过后再往回看的话,就觉得并不能培养成诺贝尔奖。起码能够在这个领域比较拔尖的人好像也并没有多少。”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历史系教授朱永德对此也有相似的看法,朱教授说:

“你 刚才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个神童在毕业以后在耶鲁大学拿终身教职,在耶鲁大学拿终身教职的不是一个两个,非常多。所以,如果说终身教职都是天才儿童,这也不 一定。固然耶鲁大学在美国是一个比较杰出的,那么,现在还有在哈佛大学教书,在普林斯顿教书的,都有从国内出来的。现在每个大学都有,在斯坦福教书的都 有,都不一定是少年班出来的。”









本文留言

作者含青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