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资源垄断导致暴利
一刊多报乱相丛生

总部在美国的"中国信息中心" 的报道说,在中国,一个报纸刊号就是一个出版垄断的许可证,不但刊号特许经营、垄断,一个报纸刊号下的记者证也是垄断的,一个刊号的一年使用费最多高达百万元,合法的记者证也要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比如北京一个刊号为CN11-0219的报纸《购物导报》,每周出版6期,每期最多可以出80版。2002年前后该报把刊号卖给上海一个广告公司,准许广告公司经授权使用报纸的部分版面,新办一张报纸《购物导报完全生活手册》,一年的刊号使用费是80万元。《购物导报》本部,除了负责刊号合法以外,不承担编辑、发行、印刷、广告等成本费用。这样的非正常现象在中国新闻出版界并不少见。在北京街头的报摊上,读者经常购买的报纸《新京报》,使用的是原《生活时报》的刊号。广东南方报业集团投资这个刊号花了数千万元。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华夏时报》最初的刊号是原《中国物资报》的。北京还有另一家报纸《京华时报》,使用的是原《中国引进时报》的刊号,刊号一转手,投资的企业北大青鸟公司就必须注入巨资。假如北大青鸟可以独立办报,何需出大价钱买一个真实成本不到一元人民币的刊号数码呢?"中国信息中心"的廖天琪女士就中国的新闻出版业的现状说:

"所谓的刊号就是一个许可证,没有许可证这个报纸就不能出,这就是政府垄断。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是垄断财源,第二是垄断知情权。在中国,由于这些规章法律的混乱或者是有法不依,就会常常出现这种腐败的情况。国家垄断经济权和知情权造成了这种情况。"

报道说,这正是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垄断出版审批权所产生的暴利。刊号的垄断导致一个刊号变相生出很多张报纸来,一刊号出版多报的乱相已经丛生。由于这样买卖刊号的经营模式,导致诸如实际经营《购物导报》的广告公司经济压力很大,一旦他们经营不善,就会转卖刊号当"二道贩子"。比如江苏和北京出版的"购物导报便利资讯专刊"就是转手倒卖的所谓"地方专刊"刊号,名义上是再次"代理合作",实际就是靠垄断让刊号升值,导致报纸出版内容质量低俗,只要有钱就给刊登新闻报道式广告误导读者,报纸毫无公信力。旅美中国学者方觉先生指出,中国政府是用刊号来控制新闻出版:

"中国所谓的报纸刊号功能是两个,第一是限制出版自由,这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考虑。获得刊号的一些杂志或者是掌握刊号的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各地的新闻出版局等机构通过出卖刊号可以牟取暴利,中国政府的本意是要有政府机构来实施全面的严格控制和限制新闻出版自由。第二个问题是中国腐败盛行,政府的新闻出版机构,比如象中央政府的新闻出版署和各地的新闻出版局通过审查发放年检刊号的这么一套制度,很多报纸、很多杂志需要给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局请客送礼、送红包、公开贿赂、送高档商品房等等。这是一个政府腐败行为。"

报道认为,像《购物导报》这样一刊号多报纸的乱相,正是中国新闻出版垄断体制僵化衍生的一个怪胎,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垄断下,刊登的新闻是有偿新闻,广告也有不少是虚假或违法广告,报纸内容低俗,只是不沾政治,不讲真话,新闻出版总署也就任由他们赚钱,管理部门也可从中渔利。有专家指出,中国一旦放开让民间资本自由办报,像《购物导报》这样的低质量报纸将难以生存。


本文留言

作者希望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