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胡会的经过来看,北京方面应是记取了这么多年两岸关系起起伏伏的教训,不论态度和方式都作了更务实的调整。例如对于两岸的政治分歧,采取了"暂时模糊"的做法,以免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的两岸关系,重又陷入难解的习题无法脱身。
一位中方涉台智囊人士指出,如今两岸对于"九二共识"已有了一定的共识,就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挂在嘴上。同时,北京方面也了解,台湾的人一听到"一中原则"就容易有抵触情绪,所以这次胡锦涛在与萧万长会面时,没有特别申明这个立场。
这也是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与萧万长会谈后,中方新闻稿作出修改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有了什么根本性的重大变化,外界如果作出过度解释,反而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反弹。
同时,对于萧万长在会见中提出的实现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观光、两岸经贸正常化、恢复两岸协商等四项意见,胡锦涛都做了主动回应,既然高层都表了态,推动这些事也就更易于见到成效。
据指出,回避政治难题,从可以做的经济议题先着手,这些都是胡锦涛在这次胡萧会中释出的意向,而由这些调整中,可以看出北京当局记取了两岸关系的经验。务实处理两岸关系是正确的。
另据了解,目前北京面对两岸关系可谓相当谨慎。例如涉台学者被要求在五月二十日之前不得随意发言,以免徒增困扰。又如对周末包机等协商是否回到海基会和海协会的管道,或是沿续复委讬机制,中方均不持特定立场,而将视台湾的意向予以配合。又如在海协会会长的人事安排上,也是要看谁出任海基会董事长,才任命与之相匹配的人选,以免单方面的决定造成台湾认为不对等的情况。
凡此种种,都显示中国方面正密切注意把握当前发展两岸关系的机遇。接下来,就要看两岸在进行实质性商谈时,北京方面是不是真的能进一步落实这些善意。
然则,两岸的问题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还有许多类似管辖权、经济利益、军事互信、国际空间等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都需要持续沟通,找到双方能接受的方案才能化解。再加上期间两岸难免发生各类突发事件,有可能伤害本就脆弱的互信,因此建立第二轨道的沟通机制成为一件重要课题。
这种沟通机制,不仅仅是一年一次的会议,也不只限于政治或经济单一范畴,而应该带有全方位的多功能色彩,可以是一种热线,也可以是一种重量级学者小范围的意见交换,还可以是国共论坛或其他。
长期观察两岸关系的人士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第二轨道,是在两国关系出现危机,第一轨道失去作用的时候充作一种弥补的渠道。但两岸之间的第二轨道不能仅限于此,而是要建立一种"事先沟通"的机制,很多问题都要先行沟通,找到两岸双方都能接受的共识,再付诸第一轨道去商谈,才容易避免误会,达致效果。
否则,难保不出现以往海基会和海协会协商会谈多次却无功而返的情况,那样只会弱化两岸互信,增加两岸彼此的疑虑,反而有碍两岸关系的发展。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两岸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