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奥运--历史上最成功的政治奥运

用《我的奋斗》武装头脑的德国纳粹,以发酵民族主义为契机,靠着包括自导自演国会纵火案在内的暴力与谎言,以及由莱尼·里芬斯塔尔等天才艺人充当吹鼓手,极尽渲染装潢之能事全力打造的光辉形象,夺取国家政权,催生《保护人民和国家》、《授权法》、《各州与帝国同一法》等一系列为一党专政与极权统治张目的纳粹法案,一步一步达到朕即国家,朕即人民,朕即法律,片言只语,举手投足,无非正义、真理的化身,所欲所求,所作所为,无不伟大、光荣、正确的权力巅峰。

至此,对德国能自我纠正已不能再抱任何希望了,对外,它是吞噬欲望与狂暴力量迅速膨胀的洪荒巨兽,对内,它是犹太人、吉普赛人、政治异已等"劣等种族"的地狱,几乎所有不属于"被打击的5%"的德国人都成了共犯,他们对发生在邻里、熟人、朋友、同事、体育战友、同学身上的迫害熟视无睹,对作为"优等民族" 的自己应该主宰全世界的鼓动宣传甘之如饴。

只有国际社会才能救德国的受难者,也只有救德国的受难者才能救世界,正如犹太法典所言,"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这时候,唯一的希望来自无界记者的努力,因为只有他们能撕开正确舆论导向的重重铁幕,将狼子野心与人权惨剧告知全世界。只有千日做记者,没有千日防记者,无界记者无孔不入,锲而不舍,令纳粹的新闻管制形同虚设,所以到1936年,也就是柏林奥运那一年,经过无界记者经年累月的"抹黑"、"唱衰"与"妖魔化",纳粹德国的国际形象已经非常恶劣。

德国纳粹看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国际友人的眼睛,而不是无界记者的眼睛,才能重塑纳粹德国的国际形象,而柏林奥运无疑就是一个大好机会。他们要利用柏林奥运告诉国际社会,纳粹宣传机器一贯标榜的那个稳定、和谐、盛世的纳粹德国是真实的,而那个无宗教信仰自由,无新闻自由,无言论自由,无集会结社自由,无迁徙自由,无人身自由,恐怖、冷血、好战的纳粹德国,无非就是喜欢造谣生事的无良记者跟亡我之心不死的反德势力共同虚构的产物。

有人起头杯葛柏林奥运,甚至有来自集中营的信传到各国运动员手中,乞求各国运动员不要替纳粹的暴行装点门面。然而,德国纳粹利用人们唯利是图的短视与一厢情愿的天真,使杯葛轻易失败了。如果说唯利是图的短视是可恨,那么一厢情愿的天真就是可悲了。许多善良的人们受了纳粹宣传机器鼓吹的"接触能增进了解"的蛊惑,忘了接触也可能是增进误解,甚至有人幻想奥林匹克精神能感化魔鬼,假如纳粹真如无界记者所说是魔鬼的话。天真的人们不会想到,从踏入柏林奥运大门那一刻起,他们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就会被"眼见为实"欺骗,成为纳粹宣传机器的猎获物,成为纳粹的义务宣传员。

30年代驻在柏林的著名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一书中描述当年的奥运:迫害也暂时停止了,全国都装出最规矩的态度。以前任何运动会都没有过那么出色的组织工作,也没有过那么不惜工本的款待。戈林、里宾特洛夫和戈培尔为外国客人们举行了豪华无比的宴会---这位宣传部长在汪西湖附近福恩宁塞尔举行了"意大利之夜"的宴会,招待了一千多宾客,场面之盛大简直像"天方夜谭"中的故事。客人们,特别是从英国和美国来的那些客人们,对所看到的情况印象非常深刻:这显然是在希特勒领导下团结一致的一个快乐、健康和友善的民族。他们说,这跟他们在报上读到的柏林电讯时所得到的印象截然不同。

德国纳粹主办的政治奥运无疑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对此,英国知名作家盖·沃尔特斯在英国《每日邮报》发表评论说:70多年前的柏林奥运会是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体育赛事,参与此次奥运会的运动员曾经天真的认为,良好的体育精神会战胜专治和冲突,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会使希特勒的统治政权拥抱和平,不歧视和言论自由的美德。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都知道,柏林奥运会被希特勒利用来宣传其纳粹政权,他们摆出的假象蒙骗了许多人,误认为第三帝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的文明。一位美国记者甚至在回国后写道,"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福和繁荣的国度,德国人都那么的平和,他们应该享受这个世界能够给与的最好的东西"。

参加柏林奥运的人们,无论之前是抱着一看究竟的存疑心态,还是怀着感化凶顽的良好愿望,都被柏林奥运展现出来的和谐、稳定、盛世打动了,无界记者们那些总是在耳边喋喋不休的惊世骇俗的证词被丢到了爪哇国。纳粹德国的国际形象被热情的国际友人重新树立起来了,是那样的灿烂辉煌,德泽流光!

柏林奥运就政治宣传而言是莫大的成功,然而,若就奥林匹克精神而言却是莫大的亵渎。亵渎者不止是德国纳粹,还包括各国那些唯利是图的政治人物,他们有能力杯葛柏林奥运,却为了一些难于启齿幕后交易,对奥运沦为极权统治的脂粉与兴奋剂不但不加阻挠,还推波助澜,卖力讨好!

亵渎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背叛文明,背叛文明是要受惩罚的,用奥运给魔鬼们打强心剂,替魔鬼们放烟幕弹,很快魔鬼们就会找上门,那时候才知道忏悔,迟了!

2008年3月29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林云海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