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阶段的虎照后遗症

2月21日《南方都市报》上的两则新闻不妨比对着阅读:一是"最近,2005年"华赛"(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一张金奖照片被网友强烈质疑为合成修改作品"。另一新闻说国家林业局一位官员向透露:虎照二次鉴定确实尚未开始。陕西省林业厅最初委托的鉴定机构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但该鉴定中心不肯接受委托,此后,陕西省林业厅又找了几家鉴定机构。"确实没有权威鉴定机构愿意沾这个事。"
  
如果说旷日持久的"虎照门"在不断消解社会诚信之外尚有一点积极的意义的话,这个意义就是:唤醒公民的不信任感,激活民间的批判意识与求证意识。虎照真伪一直成谜,显然早不在于技术难度与程序难度,而在于虎照背后的利益纠结。一张老虎照成了烫手的山芋,竟致"确实没有权威鉴定机构愿意沾这个事",如果没有强势集团或权力倒逼的可能,恐怕不至于衍生出如此光怪陆离的版本。既然虎照碰不得,羚羊照呢?鸽子照呢?......
  
难怪网友戏谑道:现在是"大家来找碴"时间,上期2006CCT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的《藏羚羊生命中的十道难关--铁路关》摄影作品已经成功被鉴定为假照片,今天推出的这张照片,是2005年首届华赛自然及环保新闻金奖作品《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尽管作者认为"找碴"是无稽之谈,但这并不影响网友质疑的热情。在越来越多的获奖照片被网友重新拉出来"过堂"的背后,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公众关注华南虎照的真伪,已然超越了新闻发布会所谓"照片中老虎是真是假,是否是活体,都难以评估该地区野生华南虎的状况"--但既然相关职能部门都能"王顾左右而言他",那么,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等推出的照片就更值得存疑了--这就好比专卖店都可以贩卖盗版了,你还能相信流动摊贩的"原版引进"吗?
  
这是虎照事件的后遗症:对照片的不信任,对新闻的不信任,对公信部门的不信任。尽管"大家来找碴"也能让假羚羊照等无处藏身,但它所支付的社会成本是高昂的:一者,它增加了公信部门工作的难度,将使得越来越多的权威鉴定、认定、评估面临被解构的风险;二者,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尽管偶能推动真相的出现,但这种推动无异于电气时代的钻木取火--尽管也有光亮,本质不是进步;三者,它助长了信息传播中的"逆向阅读"心理,降低了信息效率,都去寻求"第一手"资讯,背离社会分工精细化的发展方向。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用"心理群体"指称那些被"集体心理"支配的公众,群体心理累积的开始当然来自个人经验,但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传染开来--比如"官方照片存疑",这种观念可能像病毒一样扩散到网民外的群体,而且在传染中滋生出更恶意的变体。眼下,还仅仅是质疑照片而已,可见,"大家来找碴"并非是虎照后遗症的最高阶段,充其量,只是初级阶段的群体心理,如果没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加以及时疏导、有效遏止,必将对一定范畴内的正常秩序产生冲击。
  
羚羊也好,鸽子也罢,真假其实都不稀奇,求真与作伪历来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行为,要紧的是我们如何建构一种激浊扬清的氛围、去伪存真的勇气、革故鼎新的能力。这一切,说到底不是人的难题,而是制度的考题。
(作者系中学老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每聿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