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打春牛”民俗百年后再现京城

2月4日,绝迹百年之久的民俗“打春牛”再现北京建国门古观象台,吸引了大批游人。

北京晚报消息,70岁的耿大妈说:从小就只听说过鞭打春牛,立春鞭打春牛的传统从来都是在电视上或书上看过,今天特意来现场看看,还是头一次见着。

据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24节气之首,每年的立春,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和咬春的习俗。“鞭打春牛”的民俗据说从周朝就兴起了。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干活了,别再偷懒了。可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了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着。

被鞭牛的大小也有讲究,迎春用的牛身长要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 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则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在鞭牛活动中,假牛则被同比例放大。早年间北京城区的第一头迎春牛被放在了东直门外。在过去,纸牛肚子里会放着五谷杂粮,鞭牛过后居民就捡拾地上的五谷,泥牛则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到土地里,象征五谷丰登。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官吏或德高望重的老人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了进来,一人三鞭。”

上午10时30分,鞭春牛仪式正式开始。一头身长1.8米、身高1.4米,与真牛大小和外形都十分相近的黄色塑钢牛摆在舞台的正中央,居民代表先后挥鞭,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鞭过春牛后,孩子们将牛肚内二十袋装有红豆、玉米、小米、江米、薏米和紫米的杂粮分发给居民,寓意和谐、丰收。

据了解,春牛将在古观象台内摆放至正月十五,供游人参观、鞭打。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