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继续上学也不足为奇
中国留学生以为我五十多了就该看孙子了,而在美国人看来,这个年龄当老师固然正常,可继续上学也不足为奇初到伊利诺伊大学,中国留学生问我的第一句话都是:"您是来看孙子的吧?"而美国学生问的则是:"你是老师还是学生?"问法怎么这么不一样呀。我知道,我的花白头发让中国留学生如此发问,但是美国学生为什么就不这样问呢?渐渐地,我明白了。
我选了一门研究生课程是"媒体文化与青少年"。上课第一天,我见到了帕特,在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当中,她的年龄可不小,估计有四五十岁了。我心中暗想,不知这位何许人也?讨论课上人家一发言,有条有理,有板有眼,便觉得她有点来历。原来,她已经是大学管理部的副主任,20年前就有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学位,如今在读"图书馆与信息"专业,准备拿第二个硕士。对于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是什么促使她重进课堂呢?面对我的提问,帕特坦言道:"我已经在 ‘社会工作'领域工作了20多年,按规定,工作20年就可以退休,我打算重新规划人生。我喜欢孩子,喜欢书籍,我想后半生做我最喜欢的事。你不想重新规划你的人生吗?"
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里。多好啊,重新规划人生,这句话透着自信,透着活力。我想到了在大学房管处实习的凯希,她也是名"大"学生,50岁了,已经有了个外孙女,正在读"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学位。有意思吧,帕特是想从"社会工作"出去,凯希是想进来,她大学本科是化学,曾经在公司做过经理助理,后来觉得商业味太浓,就离开公司到大学的研究项目中找了份工作。她说她喜欢和人打交道,可是没有硕士文凭,就进不了"社会工作"的门槛。说到年龄,"如今人的寿命变长了,一般都活到90岁,我50岁正是人生的顶峰时期,就像12点钟的太阳。"哈!12点钟的太阳,不是夕阳红哎。
像帕特和凯希这样人到中年重进课堂,虽不普遍,也不罕见。你若和美国人聊起这个话题,对方总会说起谁谁谁也是这样。我有两个年轻的英语口语伙伴,都在伊大读本科,凯特是心理系学生,她妈妈是老师,也是工作20年后又读的硕士,以便得到晋升;另一个伙伴吉姆是英语系的,他说他室友的班里有一名60岁的女士葩基,和孙子辈的同学们一起念本科,美国人是忌讳说老的,同学们当面以葩基相称,背后就叫她老葩基。
"大"学生现象也进入了文艺作品。圣诞节期间我打开电视,正赶上ABC播放搞笑的电视连续剧《乔治·洛佩兹》,那一集说的是人到中年的乔治为了向妻子显示自己能干,报名上了大学,可总是交白卷。
然而不久,我在国内网站上看到一条消息,一位50多岁的女士苦读数年终于被一所大学录取,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一番争论,有人说精神可嘉,有人说不可提倡,这么大了上大学是浪费教育资源。诚然,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但是,向有进取心的人敞开大门,用些许的教育资源弘扬出矢志不移、终生学习的奋斗精神,这本身不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无形的教育资源吗?
也许就是出于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中国留学生以为我50多了就该看孙子了,而在美国人看来,这个年龄当老师固然正常,可继续上学也不足为奇。
- 关键字搜索: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