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香港的2008(图)

过去二三十年,香港已经一分为二了:一个是罗湖桥往南、原来边境线以内的香港,另一个则是罗湖桥以北的香港。原来的香港还是那么样,但已不是香港的全部;而另外那个新生出来的香港,早已向中国全境无边无际扩散开来,经济规模难以估算。

香港在绚烂的焰花中迎来了2008。

单单广东省的一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七万家港资企业,投资和产值都以千亿美元来计,全部雇工数量恐已超出整个香港就业人口。近年来一些香港人不断抱怨珠三角的发展加重了香港污染,他们却忘记了更加重要的事实:正是因为香港企业大举北上,那个原来的香港才有今天的好日子过。(附带说一句,在另外的那个香港,不会说普通话、不能写别人看得明白的中文,生存会有困难。)

2008年到来之际,原来那个香港最关心的事情除了股市、楼市的前景,应该就是普选与政制改革的纷争了。除了商界人士,没有多少港人会注意另外那个香港过去一年是如何度过的,新的一年又将面对怎样的境遇,对"老香港"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不寻常的一年

实际上,过去一年应该是内地港资企业很不寻常的一年,其中一些企业甚至已处在生死关头。人民币两年多来已升值一成,出口退税的大幅削减,报关的"靠帐"保证金由空转实,招工难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能源和原材料持续涨价,环保条件进一步收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以及美国企业接连召回中国制造的产品------珠三角地区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港资中小企业,遭受经营压力之大应为前所未见,甚至有人形容为"2007年是在刀丛中走过的一年"。多年从事玩具生产和出口的香港商人张树鸿先生因产品出了问题而自杀身亡(见笔者07年九月的文字),可以说是最不幸的事例。

那么2008年又会如何呢?人民币可能加快升值的步子,一般估计将从目前的一美元兑换7.3元人民币升至6.8至6.5元水平;物价普遍上涨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必会加快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增加;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内企外企一视同仁,外资企业原先享受的税收优惠到此结束;美国选举年可能使中美贸易关系更易产生摩擦,中国的出口标准也会越来越严格------港资企业究竟何去何从,能不能找到新的出路?

劳动力成本上涨让商家的处境雪上加霜。

港资企业最集中的广东省,2007年的GDP已经超过台湾,其中台资、港资功不可没。但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中南海新的发展思路,都使广东省必须寻找新的方向和空间,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势在必行。笔者年尾时分去到珠三角的东莞、中山、深圳三地,行前听闻那里已有成百上千的港资、台资企业倒闭,仅东莞一地的鞋厂就关近一千家。但到了那里同官员和金融界人士交谈起来,却感受不到明显的紧迫、焦虑情绪。

负起责任

某银行分行的副行长道出了原因:一是这里本来每年都会有不少企业倒闭,那是正常的现象;二是现在倒闭的那些企业,本来就应该关门的,符合当地政府的经济转型意图。如佛山市就打算把污染严重的传统陶瓷工业全数外迁,为新型产业腾出空间。作为"中国制造"重镇的东莞,短短十几年已变成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外来打工仔占了一大半),近数年除了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光五星级饭店就开出二三十家,更新辟出松山湖高科技开发区,吸引深圳及香港的创新产业前往投资。深圳则大手笔投资东部的龙岗地区,为筹建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场馆,就将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五十个亿的资金,把龙岗建成又一个深圳。

在当前的环境中,珠三角的港资企业再靠减少盈利、压价竞争已难以为继,最后只有倒闭。未来出路只有两条,要么不断提高生产率以控制成本上升,为技术和产品的升级赢得时间,要么就是把工厂搬迁到中国内地省份。尽管像湖南等地已向珠三角的企业伸出欢迎之手,但搬迁并不容易,因为珠三角的出口加工业早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单一厂商很难独自内迁,何况他们的竞争能力本来就已不行了。

由此看来,香港特区政府在多个方面都应该承担起责任。一是帮助内地的港资企业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率,或者帮助香港厂商把某些传统加工业整个内迁到中国其他省份。再就是要为珠三角地区数以千计的港资中小企业可能倒闭预作准备,除了给以救援,更要防止对香港本身的经济造成冲击。总之,必须把罗湖桥以北的那个香港,当作香港本身的事情来处理。从长远来看,那是香港与珠三角经济全面融合的基础。珠三角的港资企业最终能不能平稳度过2008这一难关,对香港的未来,也许与如何选特首同等重要。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