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由来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斯德哥尔摩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

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经验。


甚么样的人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通常有下列几项特征:

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而通常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会经历以下四大历程:

恐惧:因为突如其来的胁迫与威吓导致现况改变。
害怕:垄罩在不安的环境中,身心皆受威胁。
同情:和挟持者长期相处体认到对方不得已行为,且并未受到‘直接'伤害。
帮助:给予挟持者无形帮助如配合,不逃脱,安抚等;或有形帮助如协助逃脱,向法官说情,一起逃亡等。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