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物价上涨 潜力透底

 2007-12-23 04:1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今年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话题,就是涨价。自今年3月份猪肉开始在南方涨价以来,持续蔓延致全国,到了年中,全国各地都显示出了猪肉涨价的行情。这个势头,至今未见明显回落。

  不仅是猪肉涨:随之而来的,就是蔬菜涨,食用油涨,方便面涨;反正是有关吃的,都在涨价;还不仅是吃的涨:到了年中,柴油、汽油开始涨价,并且开始缺货。诺大的华东地区,到处缺柴油,以至于山东等地发生了因为排队购买柴油出现争抢而拿刀捅人致人死命的悲剧;

  还不仅是这些在涨:其实,有些并不那么引起注意的有关生活资料、生活服务的方面也在悄悄涨价。比如,自来水,液化气、煤气、暖气,车票,等等;甚至,新闻中披露,连算不上有成本大问题的有线电视收费,也在悄然涨价中。而早就成了痼疾的事关民生的、号称"新三座大山"之住房、医疗、教育涨价问题已经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了--自2003年以来开始呼吁并着手进行的宏观调控,瞄向的目标,房地产就是首当其冲的部分。随后几年里,致力于"以人为本"发展观治国思路,虽经多方努力,多管齐下,但高昂的住房、医疗、教育支出,仍然没有多大的改观。

  如此普遍的涨价,相信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能感觉到。同样地,如此普遍的涨价,势必带来影响--比如,还是那些钱,在吃喝用度上的水平,就肯定不如以往了。这难道会有什么疑问么?

  此种情况下,到底是不是通货膨胀呢?

  于是,专家学者们开始论证这个问题,他们给出了一个新的词汇:"结构性通货膨胀"。这还算是提到了通货膨胀这个词。更有专家学者干脆不承认这是通货膨胀,他们用了一个搞笑的词汇来含糊其词地说,"这是结构性涨价"。

  于是有人问,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不是通货膨胀呢?

  这简直是废话。结构性通货膨胀,为何不是通货膨胀呢?它本来就是通货膨胀的一种状态阿!实际上,这个产生于60年代的经济学词汇,不过是在表述一种"供需平衡状态下的通货膨胀"状态而已。只不过,这种通货膨胀状态,在幅度上跟那种恶性通货膨胀(比如我国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的通货膨胀就是急速的、恶性的)比起来不那么一样罢了,并非是价格全面上涨的那种状态罢了。

  往往地,有不少国人有个误区,认为只要说到了通货膨胀,就是那种物价全面上涨、人心惶惶、纷纷到银行挤兑、排队抢购物资的"恶性通货膨胀"状态,实际上,缓慢的价格上升,不显山不露水的涨价,也是通货膨胀,只不过你看不清楚罢了。同时,通货膨胀也并非都是坏事,相对于出口型的国家而言,有计划地推进缓慢通货膨胀,往往是刺激出口的有效手段。

  但是,今年不同。今年并非是那种"有计划地推进缓慢型通货膨胀以刺激出口",毕竟,根据国家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得知,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从3月份超过国家计划控制的3%幅度之后,就一直处于超越状态,到了年中和年末,更是超过了6%!这就是不折不扣的通货膨胀,而且是关联到中国这样的大多数人的收入还停留在吃喝为主要支出的发展中国家超过十亿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公布数据说,我国近年来居民和农民恩格尔系数在下降,但你相信么,今年的恩格尔系数肯定是在上升的,并且幅度还不小。这是因为,不仅公务员在提升工资,而且普通职工、农民工也都在增加工资,并且,明年元旦起,连退休工人的工资也增加了。

  这都表明了物价上涨之后,生存压力带来的反应。

  此种状态下,专家学者们说,这种"结构性涨价"并不值得大惊小怪;"CPI八项考核指标中,消费品价格有升有降,食品类升了,但衣服、家用电器却降了"--他们这样论证道。只是,他们忘了这两点:一是,任何人可以穿差一点、少用一点家用电器,但不能不吃饭;二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和农民在穿衣和家用电器上的消费并不是那么巨额的,吃喝用度还是他们的主要支出,这用脚丫子都能想出答案的。

  何况,市场的真实情况也并非他们所言的那样。有不少新闻已经披露出来,衣着类的价格也在上涨中;估计不久家用电器类也要跟着上涨了。

  中国的专家学者们的话历来如此让人迷糊,已经见怪不怪了。要不然的话,国际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早就应该颁给他们几回了。虽然各个牛比烘烘,但窝在家里充英雄,吹大气,算不得真本事的,也就是个成天琢磨着如何造个词汇图解政治形势的人儿罢了。按图索骥,自古亦然,老传统了,不足为怪。

  实际上中国的涨价风潮,早在03年就开始了,只不过,没有显示在日常生活消费上,而是在事关经济发展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等上面的。自那开始,煤炭、电力、水泥、钢铁、原油等等事关经济命脉的资源价格都在上涨,并且涨上去之后,就没有回落下来,只不过是今年处于高价位的平稳状态中罢了。由此开始,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仅见的"民工荒"现象,这个现象从改革开放的前沿广深地区蔓延开去,随后就蔓延到了长江三角洲。到了今年,连我们山东这样的地方,个别城市也出现了民工荒了。

  诸位或许没有注意,前不久深圳出现了一个新闻:据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今年6月的调查,该市共有18个工业行业出现"企业外迁",罗湖、南山、宝安、龙岗四区已经或打算外迁的企业达522家,其中已经外迁499家;外迁的企业以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约占外迁企业总数的58%,迁往地多在广东的东莞、惠州、河源等地和湖南、江西、山东等内地省份。

  有人说这是产业结构升级,外迁的是那些竞争力差的企业,其实并非如此的。新闻披露,在传统产业"企业外迁"的同时,深圳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在异地寻求发展。"比亚迪"投资60亿元,在惠州设立手机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内通信设备业的"龙头老大"深圳"华为"日前也准备部分北迁,在东莞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生产交换机。这类企业的外迁,就不能说是产业升级换代造成的了。

  只能说,企业在当地无法发展了,只好寻求更好的地方求发展。

  实际上,这些企业的外迁,不过表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急剧上升,导致少利或者成本倒挂带来的自然反应。综观这几年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知,除去因为原油、电力、煤炭等等能源的涨价带来的成本的增加,还有一个崭新的原因:劳动力价格的增加推动企业成本增加。新闻披露说,2006年东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因为工资提高100元,当地就有数百家工厂倒闭。

  其实,这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坎坎坷坷,几乎每次的经济危机或者经济疲软的直接原因就是这些能源和原材物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涨造成的,但这些企业也都挺过去了;但为什么劳动力价格一涨,就会出现如此的大举外迁情况呢?

  知晓一些经济学原理的朋友们能够看到,今年的通胀类型,明显是成本推动型的。正因为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了,才导致如今的这些涨价的。虽然有国际市场价格因素的深刻影响,也有我国结汇制(出口退税等制度,进入的美元要转换成人民币进入国内流通,如此,多少美元进来就要造多少人民币,顺差越多,人民币就造得越多,就越容易过剩)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因素促成,但说到底,成本的上升,导致价格不断上涨,否则就会倒挂,则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何况,以玉米、小麦、食用油、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是这些年来仅见的现象;并且,农民也未能在这次上涨中获得多少好处。数据表明,农民生活消费品支出较之于城镇居民,上涨幅度更大,已经超过了7%!何况,农民的收入还那么低,其总收入要拿出更大的部分用来基本生活消费的。

  我们终于迎来了劳动力价格上涨的困境了。这些年来,相比于发达国家,我们所依赖的发展优势--或谓潜力--不过是价格低廉的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以往,能源、矿产资源也涨过价,但企业都挺过来了,因为随后差不多都会发生煤炭、水泥和矿产资源甚至电力的降价情况,形成起起落落的周期;但这次却有了新的情况:既往的涨价因素(能源和矿产资源等)都已经涨上来的情况下,因为发生了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情况,只能表明,我们的发展潜力,就要透底了。

  特别是在原油价格同国际接轨、煤炭价格同国际接轨等等能源资源价格已经没有多大优势的情况下发生此次成本上升,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在能源、资源上开源节流是对的,降低消耗、提升产业水平,改变这种粗放型的粗老笨重、人海战术当然没问题的,但是,这真的能迅速见效么?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却是正在进行中的,正在提升着企业成本的"硬东东",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在深层次上影响到那些能源矿产资源的价格上,并且波及各个方面,这个潜力的逐渐失去,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问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