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注释:

罗帐:用罗制成的帐子;罗是一种轻而软的丝织品。
客舟:异乡的船上。
断雁:离群的孤雁。
僧庐:和尚所住的小屋。
鬓:耳朵前边两颊地方的头发。

语译:

  又下雨了......
  记得少年时的我,总是在充满欢笑的歌楼上,听着淅沥的雨声,伴着我的是给烛光烘照得昏红的罗帐。
  然而到了中年,我却是劳苦的奔走在异乡的船上,听着雨点打在船篷的声音,面对着辽阔的江水,和压得低低的云层。有时雨声中,还夹杂着几声离群的孤雁划破西风的凄凉叫声呢!
  而现在,我竟然是在宁静的僧庐下,听着萧萧的雨声。我的鬓发都已斑白了,也领悟到人世间的悲伤、欢笑、离别、相聚只不过是一场无情的变化。此时,整夜倾听雨声,点点滴滴的打在阶前,仿佛在诉说些什么往事一般,我的心情也跟着起伏不定。唉!此刻我的心境,纵使要说,又该从何说起呢?

赏析: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枨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