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题的“新鲜”和“孤独”

 作者简介:姚文俊,1948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四川师范大学法学学士,老子盘破门武术现代传人。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

  近日浏览网页,偶见聚客在网络上开设了以"姚文俊"为条目的"网络话题"。打开网页一看,在"这里有新鲜话题"的栏目下,共计收笔者网络论文18篇及其相关资料,和同名同姓,但早已作古的书画名家姚文俊的一些介绍等等60篇。并下设"讨论区"。旦看这些讨论,除了一条说不上讨论的"讨论"外,根本在"讨论区"中空无一文。
  
  虽然如此,笔者发自内心感谢聚客的关心和关注。

  但是,也许正是笔者论文"新鲜",曲高和寡,故要讨论起来,实在太难。于是,笔者对聚客的期望不得不道一声"抱欠"。

  笔者研究的方向是"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其间,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旨在武术上对中国形式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从新千年开始,在中国先秦文化上对扭曲和否定老子及其《道德经》的武术、武学思想进行批判。故在笔者看来,中国从西汉武帝以前至西周、东周之交的这段历史,本质上,表现为"武学文化"的历史,而在西汉武帝以后至清末的这段历史,本质上,表现为"文学文化"的历史。与此同时,在笔者看来,"武学文化"的缔造者就是老子。老子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从"柔弱胜刚强"出发缔造了"武术",由此,而缔造了中国的"武学文化";孔子则篡改和修正了老子的"道"、"德"思想,而缔造了中国的"文学文化"。笔者认为,老子的"武学文化"终结中国先秦"神学文化"的历史,而特别富于武术和谋略、契约和公平、爱民和民主、自主和自由、正义和侠义等等思想。这些思想,集中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些认识,就正是笔者论文"新鲜"的根本所在。

  然而,"新鲜"倒是新鲜了,但新鲜起来却是"孤独"。

  只消睁眼看一看,今天学术界、理论界的学者、教授和专家,他们都是没有这种看法的。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的看,对于孔子思想,以及"孔孟之道",因了历代专制统治者的无耻吹捧而成为了"正统"。而在"学而优则仕"的"正统"思想熏陶下的读书人,又将中国先秦思想和文化人为的拆散、分割、孤立开来,以为圣人立言,以为专制立意,而视孔子思想,以及"孔孟之道"为"唯一",从而导致了对中国先秦思想和文化扭曲的延续,导致了"轻武重文"的社会畸形。这种状况,即旦从19世纪末中国开办的"新学",甚至是新中国开办的"学校",都未能根本得以幸免。相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读书人的传承之中,使得"唯孔独尊"的教育和文化,依然多多少少的保存了下来。而在倡导"国学"的今天,似乎大有"死灰复燃"、"重振旗鼓"之势。

  与此同时,一代又一代人的读书人,他们排斥老子,视老子思想为出世、没落、倒退,和反动,搞起了"尊孔抑老",从而继续扭曲、阉割,和湮没了老子思想,导致了对中国先秦文化的偏见。

  因此,"尊孔抑老"思想的延续,使得在今天的大学里没有出现过视《道德经》为"武学文化巨著"的这样的教科书,甚至连参考资料也没有。更有奇怪的是,人们至今还把"武术",这人所共知的"国粹",充满着大哲学、大思想、大智慧的文化,降低到了健身、竞击的"体育"水平,划归体育部门管理,从而使之丧失了"武术"的理论和理性,而依然把它打入了"另类"。这就是中国"武学文化"的现状。

  两相比较,泾渭如此分明,差异如此悬殊。这就是笔者话题的"新鲜"却不可能"讨论"起来的真正原因。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如耿在喉,有话要说。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笔者"孤军奋战",著文《中国压根就没有过真正的国学大师》,对将儒教视为"国学"的偏见,发出了批判的呐喊。

  之后,笔者主动出击,发表了一系列商榷文章,如《"老庄"之说失之偏颇》、《老子思想和文化乃是中国"国学"的根基和脊梁》、《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任老出版新书"老子绎读"之评说》、《国防大学教授读"孙子兵法"平庸敷浅》等等,欲与今天的学界名流讨论。

  然而,也许是学界名流把"中庸之道"学到了家,襟怀了"大度"和"宽容"?也许是人微言轻,不屑与笔者争论?因了这些缘故,使得讨论成了笔者的一厢情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笔者不想,也不屑于"炒作"和"作秀",只是想为今天的学术界、理论界做些有益的探索,以期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促进学术、理论的发展。

  其实,仔细想来,笔者的这个想法何其幼稚!

  因为在今天的学术论坛上谁个把"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放在了眼里?而有的,是"泰斗"、"权威"当道,其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以权谋私。即使抱残守缺,也放不下"学阀"的架子。经常在网上看到批判学术腐败的文章,笔者这里要问,究竟中国最大的学术腐败是什么?这就是"学阀"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一花独放;而有的,连用百姓的血汗钱供养着的、不少的学术、理论刊物也纷纷打上了金钱的烙印。这叫做"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比如,在2006年末至今,笔者的论文《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论孔子对老子道德观的篡改和修正》、《任老出版新书"老子绎读"之评说》、《老子生活年代考》、《"中国道教发源于四川峨眉山"绝非妄说》等7篇论文,就被23家学报、杂志看中,都来信同意发表,但是,就要给钱。一是美其名曰"版面费",少的一个版面几百元,多的两三千元不等;二是"审读费",每篇文章几十至两三百元不等。笔者虽然对此不屑一顾。然而,却令人震惊。其"有奶便是娘"的、有失公允的、败坏"学术良心"的恶浊风气,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令人发指的地步!
  
  好在有今天的互联网,它打开了中国学术言论的自由之门,使得笔者的学术思想可以见诸于网络,给网民有了一个交流的机会,也因此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呜。否则,笔者的苦心孤诣,必将落于孤芳自赏,而付之东流,老死不得其志。这真可谓"科学带来民主"。但其间,却包含着无奈和心酸。

  话说回来,"讨论"终究是要讨论的。但是,绝不能以"评论"当讨论,更不能以谩骂当讨论。

  比如,笔者《论老子"和谐"社会的思想》发表于"中国学术论坛"网,就有人认为是"胡说"、"狗屁"。谩骂是无济于事的。其实,这些人连文章都没有读懂。在他们看来,笔者此文旨在"跟风"。而实际上笔者却提出了一个重大学术问题,提出了一个要不要传统、要什么样的传统问题。

  又比如,笔者《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一文发表于"中财论坛",有版主评论:"不好评说。从本文来看,老子似乎成了武术武学的祖宗了。那种关于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说法我不赞同,要知道,道教的出现,是在老子死后约两三百年才出现的,这完全是道教借用了老子的思想发展起来的,说他是道教的创始人,那是后人(创始人,发起人)硬加给他的,可以说,老子还不知道道教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儒教也是这种状况,抬孔子出来做儒教的创始人。这完全是为了吸引人和发现的需要而采用的策略。创始人应当是第一任首领或发起人才对。说什么老子创建了物理拳种,不能服人"。笔者以为,既然"不好评说",为何又得出了"不能服人"的结论?而且,在相同的版块之中,笔者就先后发表了《"中国道教发源于四川峨眉山"绝非无稽之谈》和《老子生活于西周中晚期》两篇文章,明确阐明了老子就是"道教的创始人"和就是"武术武学的祖宗"的观点,对此,版主却视而不见,而断章取义,是何道理?其实,版主的这种看法,已然破旧得很了,而笔者的思想恰恰就是要扫除这种破旧。故诸如此类的版主评论,一文不值。

  因此,要讨论,就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就要有像模像样的论文,做到以理服人。非如此,那又叫什么"讨论"呢!

  所以,学术上的"新鲜"就等于"孤独"。然而,"孤独"必然来自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想。笔者同样是读书人,但在中国先秦思想的看法上就与其他人截然不同。其原因何在?这正是笔者长期接触被打入了"另类"的中国民间武术,并且成为了峨眉盘破门武术的现代弟子和传人的缘故。因此,对中国先秦思想的研究,应该是换个角度、换种思维看问题的时候了。正是如此,这里笔者再次指出:"从中国的武术思想、兵法思想中去认识老子及其《道德经》,必然会仰视到那像高山一样的老子"。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