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的飞天成功,使中国人得到了一次极大的精神抚慰,有评论称中国航天“从让西方目瞪口呆开始”,其热情之高涨由此可见一斑。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至于西方是不是目瞪口呆,那完全由西方人自己决定,即使出于人道,中国人也不必作如此吓人之状。不过,近期确有一件令西方目瞪口呆的事发生——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先生在出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能源战略国际论坛”上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国的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据中新网10月27日)
尽管媒体把李德水先生定义在了“原局长”的位置,而且是在“论坛”上发表言论,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即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的说法,还是得到了印证。早在7月期间,《德国之声》就发出警示,以醒目的标题传导给世界一个信息:中国几近超英赶美。当然,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被外国舆论所蛊惑,认为这不过是西方捧杀中国的习惯性手段。而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确定了德国媒体的预测,一时间传媒风涌雷动,各种舆论汇集成了一股巨大洪流,其兴奋之情足以使西方目瞪口呆。
尽管世人早知道中国超过德国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毕竟这一超越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中国更是非同一般。因此,当这一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还是难免长吁短叹几声。只是这种感慨不仅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叹为观止,还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示普遍担忧的成分。其实,德国人并没有对中国新的经济数字感到吃惊,《南德意志报》撰文称:应该感到担心的是中国自己,因为中国的繁荣超出控制。……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强硬手段给投资者的狂热降降温。否则,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危害。
德国媒体是不是危言耸听暂且不论,当人们从“即将成为 ‘第三经济大国’”的兴奋中回过神来就不难发现,一些中国人的狂欢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因为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组干瘪的数字而已。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但就人均GDP而言,德国的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16倍之多。事实上,任何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国家,所追求的都不是国民总产值,因为他们知道,GDP不能衡量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代价,也不能衡量资源的配置和产品质量,更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分配公正度和国民财富。
众所周知,截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长期雄踞世界之首,从GDP数量来看,早在明、清两朝就曾两次达到世界1/4甚至达到 1/3,即使没落的晚清时代比同期的美国还要高出几倍。但是,GDP过高只能说明经济流通过剩,至少人们从任何史料中都无法看出当时的中国人生活得幸福安详,所读到的却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其强大的破坏力导致了经济流通的加速。也许从经济角度分析不能否认是产值的递增,其实与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快乐生活毫不相干。
国际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也证明,社会的进步首先是公民的福利、分配公平和个体人的尊严。把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富裕的标尺,更何况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主题都是消除贫困。这就说明了经济发展不只是GDP的增长,还意味着对贫困、失业、养老、收入不均等社会经济结构的良性改变。就像罗伯特•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的那样:“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
当然,一些中国人为之动容并不难理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贫穷落后,渴望“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情结早已演化成了一种国民性,比如体育项目冲击金牌、影视作品抢夺国际大奖、遗迹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想方设法刷新吉尼斯记录等等,方方面面唯恐被人看不起。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实则却是长期的孱弱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弹。以GDP为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却依然有人乐此不疲。诚如当年的阿Q先生与王赖胡比谁身上的虱子更多,他希望得到的无非是高人一筹的快慰。
退一步说,就算某些人的“GDP情结”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若真能让十几亿民众欢天喜地,带着微笑安然入睡,那也是难得的善举。而事实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加上物价飙升,人们早是怨声载道。在网上浏览这则新闻,就会看到后缀评论中,绝大部分是冷嘲热讽,看来这个GDP大饼也实在无法让人望而充饥。我不明白,既不能自圆其说,又无法让民众认同,动不动就拿出GDP来与外国一比高下,这究竟是什么用意?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调查了世界上21种文明形态的兴衰史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任何一种文明的衰落,永远是自杀而非他杀。这恰恰与孟子“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思想不谋而合。鉴于这一普遍规律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致力于发展“国民幸福指数”(GNH)。所以,德国人并没有因为中国GDP超越自己而沮丧,他们虽然没有嫦娥奔月那样浪漫的文化熏陶,但从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产业优势、管理标准、人均产值等方面考量,相对于中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其实,德国人未必不知道创造GDP增长率是多么容易,在他们那样的国度,根本用不着以此来考核地方长官的政绩,仅是把房价以及涉及民生的物价提高就足够了,偶尔心血来潮再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仅此而已,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休想超越。到那时,谁又敢以全球经济大国自诩?只可惜人家没有那种自欺欺人的爱好。
── 原载 南方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尽管媒体把李德水先生定义在了“原局长”的位置,而且是在“论坛”上发表言论,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即将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经济大国的说法,还是得到了印证。早在7月期间,《德国之声》就发出警示,以醒目的标题传导给世界一个信息:中国几近超英赶美。当然,大部分中国人没有被外国舆论所蛊惑,认为这不过是西方捧杀中国的习惯性手段。而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确定了德国媒体的预测,一时间传媒风涌雷动,各种舆论汇集成了一股巨大洪流,其兴奋之情足以使西方目瞪口呆。
尽管世人早知道中国超过德国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毕竟这一超越具有划时代意义,对于中国更是非同一般。因此,当这一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西方一些媒体还是难免长吁短叹几声。只是这种感慨不仅包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叹为观止,还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示普遍担忧的成分。其实,德国人并没有对中国新的经济数字感到吃惊,《南德意志报》撰文称:应该感到担心的是中国自己,因为中国的繁荣超出控制。……中国政府必须采取强硬手段给投资者的狂热降降温。否则,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持久危害。
德国媒体是不是危言耸听暂且不论,当人们从“即将成为 ‘第三经济大国’”的兴奋中回过神来就不难发现,一些中国人的狂欢带有强烈的虚幻色彩,因为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组干瘪的数字而已。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强国的差距,但就人均GDP而言,德国的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16倍之多。事实上,任何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国家,所追求的都不是国民总产值,因为他们知道,GDP不能衡量经济的增长方式和代价,也不能衡量资源的配置和产品质量,更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分配公正度和国民财富。
众所周知,截至西方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长期雄踞世界之首,从GDP数量来看,早在明、清两朝就曾两次达到世界1/4甚至达到 1/3,即使没落的晚清时代比同期的美国还要高出几倍。但是,GDP过高只能说明经济流通过剩,至少人们从任何史料中都无法看出当时的中国人生活得幸福安详,所读到的却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残暴,其强大的破坏力导致了经济流通的加速。也许从经济角度分析不能否认是产值的递增,其实与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快乐生活毫不相干。
国际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也证明,社会的进步首先是公民的福利、分配公平和个体人的尊严。把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置于发展的核心地位,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和富裕的标尺,更何况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主题都是消除贫困。这就说明了经济发展不只是GDP的增长,还意味着对贫困、失业、养老、收入不均等社会经济结构的良性改变。就像罗伯特•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的那样:“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
当然,一些中国人为之动容并不难理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贫穷落后,渴望“屹立世界强国之林”的情结早已演化成了一种国民性,比如体育项目冲击金牌、影视作品抢夺国际大奖、遗迹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想方设法刷新吉尼斯记录等等,方方面面唯恐被人看不起。有人认为这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实则却是长期的孱弱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弹。以GDP为例,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却依然有人乐此不疲。诚如当年的阿Q先生与王赖胡比谁身上的虱子更多,他希望得到的无非是高人一筹的快慰。
退一步说,就算某些人的“GDP情结”违反了经济发展的正常规律,若真能让十几亿民众欢天喜地,带着微笑安然入睡,那也是难得的善举。而事实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加上物价飙升,人们早是怨声载道。在网上浏览这则新闻,就会看到后缀评论中,绝大部分是冷嘲热讽,看来这个GDP大饼也实在无法让人望而充饥。我不明白,既不能自圆其说,又无法让民众认同,动不动就拿出GDP来与外国一比高下,这究竟是什么用意?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调查了世界上21种文明形态的兴衰史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认为,任何一种文明的衰落,永远是自杀而非他杀。这恰恰与孟子“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的思想不谋而合。鉴于这一普遍规律性,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开始了致力于发展“国民幸福指数”(GNH)。所以,德国人并没有因为中国GDP超越自己而沮丧,他们虽然没有嫦娥奔月那样浪漫的文化熏陶,但从创新能力、科技水平、产业优势、管理标准、人均产值等方面考量,相对于中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
其实,德国人未必不知道创造GDP增长率是多么容易,在他们那样的国度,根本用不着以此来考核地方长官的政绩,仅是把房价以及涉及民生的物价提高就足够了,偶尔心血来潮再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仅此而已,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休想超越。到那时,谁又敢以全球经济大国自诩?只可惜人家没有那种自欺欺人的爱好。
── 原载 南方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GD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